苗挺|学生救老师,成都一退休急救专家心脏骤停20分钟,4次命悬一线,急诊医护大多曾上过他的课( 三 )


急性心梗治疗中 , 有个经典的“DtoB”时间(Door to Balloon , 门球时间) , 指从患者进医院大门 , 到用球囊把堵塞血管扩张开的时间 。 国内把DtoB的黄金时间确定为90分钟 , 超过这个时间 , 病人的获益会呈指数级下降 , 直至死亡 。
在这场抢救中 , 下一个阶段开始计时了 。
3
接到救护车的电话时 , 一医院急诊科医生李嘉文刚刚安顿好一个眩晕的患者 , 正在和病人家属沟通病情 。
“10分钟后有一个急性心梗的病人入院 , 请做好准备 。 ”电话那头交待 。 接着又补充 , “病人是苗挺老师 。 ”
李嘉文原本已经紧张起来 , 听到是苗挺老师后 , 反而“松了一口气” 。 和急救中心的人一样 , 她也觉得“苗老师又来搞演习” 。
她做了8年急诊医生 , 入职时苗挺已从急诊科主任的位置上调离 , 但她对苗挺并不陌生 。 医院每年搞抢救培训 , 都会请苗挺来讲课 。 有时市里举办急救比赛 , 苗挺常作为评委 , 参与打分 。
“苗老师的培训很好玩 , 会结合他之前碰到的案例 , 讲得特别有激情 , 而且很有用 。 ”李嘉文的印象里 , 苗挺在作急救培训时很投入 , “要求也相当严格” 。 自己掌握的操作规范和一些急难病例的处置方式 , 很多都是从他那里习得 。
她和几位同事推着抢救床 , 准备迎接“病人” 。 救护车快速驶入抢救通道 , 车门打开 , 李嘉文看到苗挺躺在担架上 , 一只手搭在胸口 , 满头大汗 。 身边还有家属陪伴 , 表情紧张 。 这显然不是表演 。
来不及吃惊 , 救护车上的医生就把担架推下车 , 招呼他们把病人转到抢救床上 。
到抢救室的路上 , 李嘉文甚至感到有些恍惚 。 一个每天教人如何抢救心梗的专家 , 现在却因心梗被抢救 , “这太不真实” 。 她拿起苗挺的心电图 , 疑虑消失 , 上面的曲线提示 , 病人已经出现典型的心梗特征 。
日常生活中 , 诱发急性心梗的因素有很多 , 大量饮酒、过度疲劳、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气温骤降等 。 没人能准确说出苗挺突发急性心梗的原因 , 或许是3天前的那场酒局 , 也或许是突如起来的倒春寒、连日的疲惫 , 又或许与这些因素都有关系 。 但毫无疑问的是 , 相比别人 , 他的生活习惯更容易让心梗找上门 。
“我应该不是心梗 , 我可能是主动脉夹层(另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 ”苗挺躺在床上 , 说话时明显气短 , 但仍努力提出意见 , 即使在李嘉文看来 , 这种判断有些奇怪——上苗挺的课时 , 学生最爱听他讲怎么看心电图 。 市里每年的急救比赛 , 他是心电图部分的命题人 。
不断有医生闻讯赶来 , 心内科的刘童刚好在住院部值二线班 , 他与苗挺是多年的好友 , “跑步到了抢救室” 。
见到苗挺后 , 他发现对方的反应、对话 , “比意识清醒时慢了不止半拍” , 整个人也显得很烦躁 。 护士要给他抽血 , 他就甩手 , 要有人按着才行 。 苗挺告诉刘童 , 自己不可能是心梗 , “不能放架子(冠状动脉支架)” 。
这时 , 苗挺的第二张心电图出来了 , 更明确 , 病人是右侧冠状动脉出了问题 。 “如果在他清醒状态下 , 还能把这张图判断错 , 他基本上就可以转行了 。 ”医生又给他量血压 , 如果是主动脉夹层 , 两臂血压一般会有至少20毫米汞柱的压差 , 但他没有 。
“他当时就是那种‘麻烦的病人’ , 不听医嘱 , 对病情有自己的看法 , 干扰正常医疗程序 。 ”刘童笑着说 , 他能理解苗挺的这种反应 , “他对医疗环境的刺激比较敏感 , 像是一个人在危险情况下的自我保护机制 。 ”
刘童判断 , 苗挺当时应该已经脑缺血 , 导致意识混乱、判断力下降 。 而出现这种症状时 , 病人的心脏功能已经明显衰弱——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依靠心肌 。 冠状动脉是为心肌供血的血管 , 堵塞后心肌供血不足 , 心脏舒缩能力受到影响 , 无法将足够的血液送至大脑 。
抢救床上 , 苗挺还在固执己见 。 医生拗不过 , 又“为了那1%的可能” , 答应他在去导管室的路上 , 顺便拍张CT , “看看主动脉的情况” 。
“他作为病人时 , 对医生的质疑、对治疗的抗拒 , 跟一般人没什么区别 。 ”刘童说自己体会过这种感受 。 作为心内科医生 , 他常年做介入手术 , 被射线辐射 , 身体出现严重症状 。 血液科医生告诉他可能患了嗜酸性白血病 , “我先是怀疑 , 后来又觉得天都塌了 , 那种巨大的绝望 , 就算是医生也很难自持 。 ”
但以一个医生的身份面对病人时 , 职业理性又重新支配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