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_本文原题:苦瓜也叫金铃子?不 , 应该是锦荔枝
关于“金铃子”和苦瓜的争议 , 想必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 。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本文插图
图一 “金铃子”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金铃子”是何方妖孽?一个苦瓜的品种或品系 , 《江苏植物志》给了一个变种的名分 , 称“小苦瓜” 。 过去只有个别地区有少量栽培或干脆沦为野生 , 这几年在诸多营销号的运作下摇身一变为“网红水果” 。 其可食用部分不多 , 即成熟后内部的红色假种皮 , 黏糊糊甜丝丝 , 并不特别好吃 , 呼为“水果”实属僭越 。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本文插图
图二 苦瓜年幼时
菜市场上的苦瓜 , 通常青绿色(也有乳白色) , 瘦长 , 只苦不甜 , 很多人难以接受它和金铃子居然是同一个物种 。 有人就发了研究的质问 , 金铃子和苦瓜长得明显不一样 , 吃法更是不同 , 一个苦一个甜 , 焉能混为一谈?这些话未免有些幼稚 , 就这么点儿差异 , 在诡谲多变的栽培植物中真不算个事儿 。 别的不用提 , 看看葫芦科就行 。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本文插图
图三 葫芦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本文插图
图四 瓠子(蒲瓜)
以葫芦科科长 葫芦/ Lagenaria siceraria为例 。 人们印象中的葫芦长得像哑铃 , “ 中间缢细 , 下部和上部膨大” , 这算是经典形象 , 个头或大或小 , 可作为容器、摆件或者文玩 。 还有长圆柱形的 瓠子/ var. hispida和扁球形的 瓠瓜/ var. depresses , 也都是葫芦的变种 。 这边菜市场上瓠瓜略少 , 长瓠子却是常客 , 也叫蒲瓜 , 你想过它也是葫芦吗?
见识了葫芦的善变 , 有助于理解苦瓜和金铃子的形态差异并不突出 , 至少表皮“ 多瘤皱”还是一致的 。 熟透的苦瓜都会变成橙黄色 , 内部同样具有可食的红色假种皮 , 也许不如“金铃子”更甜 , 但这算不上什么本质差异 , 你挑个西瓜也不见得个个包甜 。做菜的蒲瓜和盛酒的葫芦都能是同一个物种 , 金铃子属于苦瓜家族更不是什么离谱的事儿 。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本文插图
图五
《中国植物志》说的很清楚 , 苦瓜“ 果实纺锤形或圆柱形” 。 金铃子属于接近原始型的“ 小苦瓜” , 纺锤形;菜用苦瓜是传入中国后培育的“ 大苦瓜” , 长圆柱形 。 后者瘤皱温润柔和 , 如谦谦君子;前者瘤皱尖锐 , 一看就像不服王化的蛮夷 。 不论君子抑或蛮夷 , 最终都会顶端“三瓣裂” , 露出种子以开枝散叶 , 它们的种子是相同的:“ 长圆形...... 两端各具3小齿 , 两面有刻纹” 。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本文插图
图六
我从未有过金铃子和苦瓜的困惑 , 盖因我从小即以涉猎极广著称于邻里 。 小时候曾有一套《植物奇观》 , 书中提到苦瓜又名“锦荔枝”和“癞葡萄” , 邻居恰好就种了癞葡萄 , 故对相关内容印象颇深 。 前些年头回看见“金铃子”仨字时 , 我就立即想到此即“锦荔枝”之讹 。 能有啥新鲜的?还是那个倒霉的苦瓜脸 , 长得跟查尔斯王储似的 , 它要不是苦瓜就见鬼了 。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本文插图
图七 小苦瓜 分页标题
苦瓜非我中土原产 , 十四世纪从印度传入我国 , 最早见于元代《南海志》 。 明王世懋《学圃杂疏》中有云 , “ 吾地有名锦荔枝者 , 外作五色蜂窝之状 , 子如鳖虫 , 人甚恶之” , 那会儿江浙等地还只是种着玩儿 , “人甚恶之” , 可见尚未成为蔬果 。 徐光启《农政全书》又有“苦瓜考” , “ 又名癞葡萄......结实如鸡子大 , 尖纹皱状似荔枝” , 亦可知初期“小苦瓜”类型常见 , “结实如鸡子大” , 有点寒酸 。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本文插图
图八 苦瓜
大概在明朝中叶 , 长条型的苦瓜就已经出现了 。 清代张璐在《本经逢原》中说 , “ 锦荔枝有长短二种 ,生青熟赤...... 闽粤人以长者去子 ,但取青皮煮肉充蔬;短者性温 , 其子苦甘 , 内藏真火 , 故能壮阳益气 , 然须熟赤 , 方有殊功” , 这段文字有浮夸臆想之处 , 但能说明古人知道长苦瓜和小苦瓜皆为“锦荔枝” , 只是吃法不同而已 , 后人又何必泥今不化呢?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本文插图
图九 疏柔毛罗勒

金铃子|苦瓜也叫金铃子?不,应该是锦荔枝
本文插图
图十 荆芥
有人说 , 指出金铃子是苦瓜 , 属于挑战童年的底层认知 , 鲜有人会承认自己错了 。 再比如河南用来拌面条的“荆芥” , 实为 罗勒/ Ocimum basilicum , 而真正的 荆芥/ Nepeta cataria却是“猫薄荷” , 但大家都不愿承认这一点 。 “知识点”本身并没什么重要 , 知道与否都不影响生活 , 倒是这种“固执己见”的心理学现象有点意思 。
“你聪明的 , 告诉我” , 为什么会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