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儿科频道|如何规培成长最快?



医学界儿科频道|如何规培成长最快?
本文插图
编者按
规培结束快一年了 ,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规培的文章 , 但又担心自己写不好 。 一方面 , 从小菜鸟逐渐成长为可以独挡一面的小医生 , 自认为经过规培还是收获颇丰的;另一方面 , 相比那些学霸或大牛 , 感觉自己仍有很大差距 。
即便如此 , 纵向比较 , 我依然觉得自己成长很多 , 可以叨叨两句 , 准备规培或者已经在规培的师弟师妹们可以蛮看看 , 有收获笔者甚是荣幸 , 若觉得胡扯也可以在评论区吐槽吐槽 。
那么 , 如何规培成长最快呢?

屁股决定脑袋 , 平台决定见识
我清楚记得当年新入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简称“广州妇儿中心”)时 , 主任告诉我们 , “我们医院病例资源丰富 , 分科很细 , 儿内科分为14个科室 。 所有科室轮转下来 , 人卫版《儿科学》书上有的疾病 , 这些科室基本上都能见得到;许多书上没有的疾病 , 你也能在这些科室学习到;其中 , 还有不少的疾病 , 连病名可能都是第一次听到 。 一个医学生基础再好 , 但如果没有实际遇到这些病 , 心里也没有概念;相反 , 即便原本对这个病一无所知 , 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后详细学习 , 也会对这个病有深刻的印象 。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内科分为14个科室 , 可以说是儿科分科非常齐全的专科医院了 。 (注:以3年规培为例 , M代表轮转月份 , “3M”代表在这个科学习3个月 。 )
如果这句话放在刚来妇儿中心读研那时 , 我可能会觉得有点夸张了 。 但如果真是这么想 , 可能很快就啪啪打脸了 。 当年来读研究生的时候 , 专业是小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 我惊奇地发现 , 科室的病种起码有60%左右 , 是我连病名都从来没有听说过 , 更不用说了解 。 另外的40% , 虽然听说过 , 但也很陌生 , 没有多少深刻的概念 。
比如 , 枫糖尿症、鸟氨酸氨甲酰磷酸转移酶缺乏症、戊二酸血症、多种羧化酶缺乏症、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解酮障碍、巴特综合征和尼曼匹克病等等 , 这些病是以前我根本没有听说过的 。而像糖原累积病、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尿崩症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 虽然书上看到过 , 却没有多少印象 。 但是 , 这些原本主要出现在生化书上的疾病 , 在我们中心是十分常见的 。 而这些 , 还只是其中一个科室的情况 , 其他很多科室的情况也类似 。
说这些 , 并不是为了炫耀说妇儿中心有多牛 , 而是想告诉读者:选一个好的平台规培非常重要!试想 , 一个病种 , 如果你见过 , 就算是三流的医学院毕业的学生 , 对这个病也会或多或少有点印象 , 以后工作中再次遇到 , 或许你还能想起;相反 , 就算是985知名高校毕业 , 没下临床 , 就去了很小的规培单位 , 基本上只能看到小儿呼吸和消化系统等儿童常见疾病 , 你对其他病就没有概念 , 鉴别诊断时根本不会想到这些病 。
尤其推荐大型专科医院 , 分科细、病种齐全 。 而对于综合医院 , 就算儿科再强大 , 也是其中几个小分科 , 不利于对儿科疾病谱有全面的认识 。
好学历只是给你一个起点 , 好平台才是你登高望远的阶梯 。
那么 , 只要有好的平台就够了吗?

一位好老师 , 胜过万卷书
一个医生工作前几年养成的医疗习惯 , 影响着他一辈子的医疗行为 。 所以 , 你在下临床的前几年 , 跟对了老师 , 养成了好习惯 , 会对以后的医学生涯产生巨大的影响 。
我时常感到庆幸 , 在我研究生期间和工作的前几年里 , 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带教 。 其中 , 对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内分泌科的李秀珍主任 。 在最初接触临床的前5个月 , 她刚好负责小儿内分泌病房的临床和教学 。 她查房时 , 经常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 , 思维发散、逻辑清晰、主次分明 。 比如 , 一个低血糖患者的病因分析 , 床边教学可以讲一个多小时 , 帮助年轻医生建立疾病思维框架 , 结合病例深入分析 。 从病史采集到体格检查 , 从验单解读到诊治思路分析 , 从生理生化到儿科临床 , 她总是会呈现出病例的精彩部分和你想不到的地方 。分页标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笔者经常写的「探案类」的文章 , 就是得益于当年李主任带教的那套思维方式 。 授之以鱼 , 不如授之以渔 。 掌握了思维方法 , 就算遇到不同的临床情景 , 你也会知道该怎么入手分析 。
当年为了考研 , 我把很多原本属于临床实习的时间用来备考 , 以至于与临床严重脱节 。 刚下临床时 , 连病历都写得一塌糊涂 , 甚至几度遭到带教老师的质疑 。 值得庆幸的是 , 在我刚接触临床的时候 , 遇到了很多好老师 。 他们的一言一行 , 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们说过的话 , 在多年后仍然回荡在我耳边 。 我摘录了一些 , 与大家共勉(非原话 , 大意):
“不要怕吃苦 , 不要怕吃亏 。 做好当下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情 , 养成好习惯 , 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和工作 。 但是 ,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 要选好研究方向 , 持之以恒地往一个方向专研 , 要专一 , 不要三心二意 。 ”
——内分泌科刘丽主任“研究生和本科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 因此要珍惜研究生期间学习科研和写文章的机会 。 ” ——内分泌科刘丽主任 “不要因为给熟人看病 , 而放弃鉴别诊断的必要 , 或对危险的临床情况没有警惕 。 在体现人文关怀的同时 , 要坚守医疗原则 , 才不容易出事 。 ”
——内分泌科毛晓健主任
“虽然 , 随着科技的发展 , 检验检查日新月异 。 但是 ,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之后你会发现 , 医生水平的差别在于基本功 。 一个医生工作前几年养成的医疗习惯 , 影响着他一辈子的医疗行为 。 年轻医生在工作的前几年 , 要扎实基本功、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 这样他整个职业生涯都会受益匪浅 。 ”
——内分泌科李秀珍主任
“你把一个人关到监狱 , 他就是犯人吗?非也 , 他还可能是被冤枉的 。 你拿着一个病的诊断标准 , 一条条与患者对应 , 你会发现他可能可以满足疾病的诊断要求 。 但是 , 当你拿着另一个病的诊断标准去套他时 , 你会发现他也满足另一个病的诊断标准 。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先入为主了 。 正确的临床思维应该是 , 从一个点出发 , 进行鉴别诊断 , 从常见病到少见病 , 再到罕见病 。 列出支持点和不支持点 , 如此才能做到不过度、不遗漏 , 才能做到准确诊断 。 ”
——心脏内科黄萍主任
“你首先是一个儿科医生 , 其次才是一个小儿心内科医生或其他专科医生 。 不要认为收到心内科的患者 , 就是心血管疾病 。 要发散思维 , 做好鉴别诊断 。 ”
——心脏内科黄萍主任
“经历人人都有 , 不总结你就没有经验 。 ”
——神经科杨思达主任
“我研究生的时候 , 老板总是让我写综述 , 不要求发表的那种 。 每隔一两周 , 就写一篇综述 , 交给老板检查 , 到毕业的时候 , 就把儿童血液科的大部分疾病都写了综述 。 虽然没有发表 , 但却因此让我对儿童血液专业的各种病种有了深刻的了解 。 ”
——血液科江华主任
“在有人带着你的时候 , 要用心学好每个不起眼的知识和技能 , 当有一天你需要独立迎战时 , 才能独当一面 。 ”
——感染科张芬师姐
……
还有许多类似的教诲 , 篇幅所限无法一一列举 。
那么 , 良好的平台和优秀的教师就够了吗?

师傅领进门 , 修行靠个人
横向比较 , 周围比我们优秀的人比比皆是 。 但是 , 纵向比较 , 我们得找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 可以更好地成长 。 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进步 , 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 。
我曾问规培医生 , 工作后学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许多人的回答都是:耐心地静下来自学 , 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 。
小时候 , 学习都是老师布置作业 , 学生被动完成;到大学时 , 老师不再强制学习 , 家长也远在天边 , 很多人开始放飞自我 。 而工作后 , 能静下心来学习 , 更是难能可贵 。分页标题
医之为道 , 非精不能明其理 , 非博不能至其约 。 作为医生 , 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 , 还需要对很多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 此外 , 医学是循证的科学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需要不断更新 , 半年一年不更新 , 可能都会落后 。
那么 , 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学习自律呢?每个人有自己的方法 , 笔者谈谈自己的经历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在刚接触临床不久 , 认识到自己的知识非常狭隘 , 每天从医院回来我就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成「行医笔记」 。 比如 , 对一个疾病的认识 , 对一类问题的归纳 , 对一个问题的思考 , 对一个病例的总结……
后来 , 尝试着投稿给医学界儿科 , 还可以顺便分享给大家 。 从2014年到现在 , 笔者在医学界写文章已经有5年多了 , 总数应该有几百篇 , 几百万字 。 期间有2年的时间 , 平均每周写一篇 。 比如:“探案”系列 。 有不少读者看过我的文章 , 其中甚至有不少人以为我可能是个主任医师 , 或至少是个主治医师 , 而其实笔者只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小住院医师 。
回头看 , 经常会发现 , 许多大家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 , 我都曾经总结过 。 而对于写过的专题 , 很经常需要看这个知识点的基础医学知识、专家共识、指南、UpToDate和最新文献研究进展 , 然后还要将这些知识理成有逻辑的思路 , 写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分享出来 。 经过这个过程的历练 , 即便过了很久 , 依然能很清晰地想起当时是怎么学习这个知识、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及如何再回顾学习 。
对知识的掌握分几个层次?
私以为 , 第一层次 , 知道别人讲的大意;第二层次 , 理解别人讲的前因后果;第三层次 , 自己能重现知识点;第四个层次 , 能将这些知识点灵活应用到临床;第五个层次 , 能将知识点传授给别人 , 并指导别人如何应用 , 深入浅出 。 如果对知识点都能经过这几个层次的洗礼 , 相信它会牢牢印在你的脑海里 。
也就是说 , 笔者通过这种问题导向式的学习方法 , 去回顾书本的医学知识、学习最新的共识指南和阅读文献而分析循证学证据 , 之后再将内容整理成有逻辑线条的文章分享给读者 。 通过这种方法 , 掌握温故知识、阅读文献、分析逻辑线条和建立疾病诊治思维的方法 , 将方法形成习惯 , 将获益无穷 。 整个过程 , 受益最大的是自己 。 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 , 你会回想起自己看过的资料 , 写过的文字 。 日积月累 , 你会发现大量的问题和临床情况都曾梳理过 , 这对于建立知识体系和问题的分析能力至关重要 。
举个例子 , 小儿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六大板块 , 一百多项内容 , 我相信大部分非神经专科医生都很头疼 。笔者也曾经饱受烦恼 , 于是总结了一份口诀 , 把这六大板块内容全部串联起来 , 每次忘记的时候 , 就把口诀背一遍→《我看过最好的神经系统查体记忆策略》(口诀并不适合所有人 , 可以根据自己理解调整 , 只是抛砖引玉) 。即便经常无法做到完全不漏项 , 却也能记住其中大部分内容 。 而此类知识点 , 如果没有下点狠功夫 , 是很难解决的 。
此外 , 笔者认为 , 对于特殊病案的学习也至关重要 。
比如 , 这个案例《这个儿科病例 , 一辈子只能遇见一次!》 , 经过急诊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和重症医学科的诊治 , 最终发现其实是心血管疾病 。 详细分析这个病例 , 会发现最为基础的病史询问和血压测量都有这么多学问 。还比如《4次呕吐入院 , 从最普通的血气和尿液分析中 , 你发现真凶了吗?》 , 你可能会发现 , 文中的疾病病名都未曾听过 , 但是却可以从最普通的血气和尿液分析发现问题之所在 。协和医院是我国顶尖的医院 , “协和三宝”曾是协和医院独领风骚的秘籍 , 其中之一就是病案 , 可见病案学习的重要性 。 笔者所在单位 , 每个月都会选出一个特殊案例 , 来自儿内科不同的科室 , 让大家讨论 , 几乎每次病例讨论之前 , 笔者都会写一份大约两千字的发言稿 。 这个发言稿主要是针对案例写的诊治思路 , 用于和院内其他同行交流 , 可以说每一次都获益匪浅 。 而读者们在医学界儿科频道看到的一些“探案类”病例 , 许多就是来自于一个月一次的病例讨论 , 内容也主要基于笔者的发言稿 。分页标题
三年规培 , 说长不长 , 说短不短 。 我也从一个临床小白 , 逐渐成长为初入门槛的小医生 。 谨以此文献给还在规培或准备规培的「后浪」们 , 你们是最棒的 。 后之视今 , 若你能因此文而有点滴获益 , 小新将倍感荣幸 。

医学界儿科频道|如何规培成长最快?
本文插图
后记
我想成为一棵树
深深扎根于岐黄之林
不在过去
不在眼前
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你是一棵树
傲然挺立在杏林之春
无论过去
无论未来
在我青囊的年轮里
——仅以此诗敬赠「医路」上的带教老师们
规培路上 ,
你有哪些收获或感慨?
快来评论区分(tǔ)享(cáo)吧!
点赞前三名的留言
即可获赠下面这本
有趣又实用的《医师临床速记100条》
↓↓

医学界儿科频道|如何规培成长最快?
本文插图
什么?想说的话太多
那就投到这里来~
yxj_ek@yxj.org.cn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医学界儿科频道|如何规培成长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