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读书』SAM | 鱼翅,花椒,喜福会
_本文原题:SAM | 鱼翅 , 花椒 , 喜福会
本文插图
今天把两本书放在一起说 , 两本书的作者都是拥有中文姓名的外国人 , 而这两本书的成书时间相差了将近20年 , 其中的相似与不同 , 颇为值得玩味 。
《鱼翅与花椒》 ,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 作者是Fuchsia Dunlop ,她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扶霞 。 作为最早一批正面接触中国美食的普通外国“好吃鬼” , 扶霞同志还是相当有权威性的 。 毕竟她曾经正式在新东方学过几年厨艺 。 这当然是玩笑 , 她是最早正式在川菜烹饪学校学习的外国人之一 , 虽然是从川菜开始认识中国菜 , 但是因为个人深爱烹饪 , 所以理论扎实 , 对各种中式调味和烹饪技法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 但这本书却算不上完全的美食书籍 , 和蔡澜和汪曾祺的纯吃货式描述不一样 , 并不能给你带来一边看一边流口水的快感 。 更多的是描述着从90年代初 , 到2010年以前 , 她对中国各个菜系的烹饪技法研究和各地口味变化的观感 。
本文插图
【『金陵读书』SAM | 鱼翅,花椒,喜福会】《喜福会》 , The Joy Luck Club , 作者是Amy Tan , 她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谭恩美 。 这本书在特定的圈子里面非常的有名气 , 以至于我甚至一度以为应该没有中文译本 。 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天真了 , 这本书早在1994年就已经被翻译引进了 。 故事线其实还是很简单的 , 在旧金山4个全职华人太太组成了一个名为“喜福会”的麻将搭子 , 而他们和自己的女儿们之间的喜怒哀乐就是整本小说的全部内容 。 1993年的时候 , 同名电影问世 , 这部迪斯尼投资的电影 , 可以说是最早一部全华人阵容的好莱坞电影 。 电影本身就请来Amy Tan做编剧 , 所以和小说剧情高度吻合 。 展现了全书里面最为精华的部分 。
这两本内容上并不太相关的书籍 , 却展现了某种主题的高度一致性 , 用一个现在很流行的词来说 , 就是所谓的“昄依者狂热”。 扶霞作为一个从--拥有着世界最薄菜谱的国家--英国出身成长的女孩子 , 在90年代去四川学习中文开始 , 就无可救药的被几乎是如同迷幻药般的川菜调味体系所吸引 。 然后进而对整个中式烹饪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 。 最后成为了向西方世界正面介绍真正的中式烹饪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 任何在国外吃过左宗棠鸡 , 姜汁牛肉和柠檬鸡的人 , 都会明白所谓的西式中餐 , 和我们所说的“酱油西餐”根本不是一回事 ,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 “西式中餐”这个词本身 , 都并不具备褒义词的意味 。 而扶霞对中式烹饪的“昄依” , 使得她不止一次的提出 , 中国的烹饪体系和理论体系是远超西方烹饪体系的 。 这种在中国人听来都似乎过于激进的观点 , 一方面会让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窃喜 , 另外一方面也反映着她的某种“狂热” 。 这种“狂热”本身 , 也使得她的观点 缺少了一些客观性 。
Amy Tan的表达就更为直接 , 小说的故事基调就是“China is an awful, terrible place, from where lucky women escape to the wonderful U.S.A.”(中国是个可怕而凶残的地方 , 只有幸运的女人才能从那里逃离到美好的美利坚)而事实上 , 小说的核心走的更远 , “中华文化是低下 , 冷漠而凶残的 , 而只有幸运的女人才能来学习伟大的美国文化 。 ” 小说中 , 所有美国白人男性的粗鲁 , 无理 , 冷漠 , 对女性的歧视 , 都被描写成追求自我和率真的表现 。 其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情节 , 四个华人家庭中的一个女儿 , Rose , 嫁给了一个年轻有为的白人 , 但随着日子慢慢过去 , 丈夫开始变的冷淡 , 甚至出轨 。 Rose哭着问丈夫为什么会这样对待自己 。 丈夫回答“因为你就每天想着怎么取悦我 , 唯唯诺诺 , 完全没有自我 , 我已经在你身上找不到激情了 。 ”Rose于是回到娘家 , 和母亲哭诉是自己还做的不够好 , 爱的不够卑微 , 才失去了丈夫 。 我看到这里 , 几乎要鼓掌叫好 , 一个从小被母亲冠以全美式自由教育 , 没有中文名字 , 连中文都不会说的美国新时代女性 , 居然能说出这样如同第三房小妾一般的台词 。 然而Rose的母亲说出了我认为是整本书最精彩的对白 , “I know this ,because I was raised the Chinese way. I was taught to desire nothing, to swallow other people’s misery and to eat my own bitterness. And even though I taught my daughter the opposite , still she came out the same way!”(我很理解这一切 , 是因为我从小受中式教育 , 我被教育要无欲无求 , 忍气吞声并且打落牙齿往肚里咽 。 尽管我用相反的方法教育我的女儿 , 但是最后她还是走上了和我一样的道路 。 )即使抛弃了中式的教育 , 中文的名字 , 中国的语言 , 中式的生活习惯 , 但是只要还有中国的血统 , 那也一定会同样遭受到每个中国女人都会有的不幸 。 生而为华人 , 就是原罪 。 对美式文化的昄依 , 带来的就是对原有的中国文化近乎偏执的抵触 。分页标题
广义的“昄依者狂热”,来源于两个重要的认知分野 , 意识形态和宗教 。 这当然是我的个人看法 。 但至少能解释一大部分原因 。 扶霞是英国人 , 在烹饪领域没有什么预设立场 。 她多次描述过从少年时期开始在英国就去不同国家的朋友家里吃饭 , 对食物的宽容度很高 。 在烹饪的意识形态很容易改造 。 她也没有在任何场合强调过她的宗教立场 。 使得她很容易的接受了中餐里面阴阳 , 寒热 , 发湿润等概念 。 而对于《随园食单》 , 《 调鼎集》之类的古籍 , 更多的态度是学习而不是取笑 。 这些条件促进了她的“昄依” 。 但是在烹饪以外的领域 , 从味精的使用 , 到厨师的培养 , 甚至是中国人的肉类消耗量 。 她的观点和所有的西方人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 甚至也就是某些微博大V的段子手水平 。 对于中国文化历史 , 更多的是了解 , 而不是理解 。 大体上知道 , 但细节却有很多错误 。 她的“昄依”仅存在于烹饪领域 , 而不涉及其他 。
Amy Tan则是从文化上的全面昄依 。 这个和她所处的家庭环境不无关系 。 不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宗教 , 她的家族都反映着典型的昄依者特性 。 与其说她是昄依者 , 不如说她的母亲是昄依者 , 她只是昄依者的后代 , 但是狂热的特性却遗传了下来 。 《喜福会》里面很多内容来源于她对于自己母亲生平的描写 , 非常值得玩味的一点是 , 不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之中 , 她都没有谈及父母辈离开中国的真正原因 。 但是只要稍微留意一点 , 任何中国读者都会理解她作为第二代移民 , 狂热情绪的来源 。 不止是Amy Tan , 现在在北美的她这个年纪的人 , 普遍都有着相似的家庭环境和经历 , 而他们也是最为偏执的人群 。美国民主党的杨安泽和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
虽然话题可能很严肃 , 但“昄依者狂热”是很常见的现象 。 被IPHONE恶心过的用户转投安卓阵营就可能狂说苹果的坏话 。 PS4长期吃灰的玩家买了SWITCH , 可能就开始吐糟PS没什么游戏性 。 我们也不必用“二鬼子比鬼子更可恶”来描述这种无法控制的狂热行为 。 其实 , 这背后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 , 既然可以如此简单的放弃自己原有的信仰而选择昄依 , 那这样的行为有了第一次 , 有怎么能保证没有第二次 , 第三次呢 。 被昄依的一方大约也很难一边笑着一边坦然接纳他们吧 。
最后写一下阅读体验:
本文插图
《鱼翅与花椒》 , 中译本 , 文字流畅 , 扶霞对中国文化浸溢很深 , 很多典故 , 出处有信手拈来的感觉 。 对烹饪技术本身又有自己的观点 , 阅读体验极佳 。 大概花费6到8小时可以通读 。 里面还有很多与烹饪不相关的故事 , 也颇值得一看 。
本文插图
《喜福会》 , 中译本 , 文字一般 , 因为人物比较多 , 所以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比较简单 。 中国部分的内容 , 即使背景放在解放前 , 也有很多很难令人信服的细节 , 编造感很重 。 译本润色较多 , 阅读体验很一般 。 书很短 , 通读大约需要4到5小时 。 如果是想读英文原版也不困难 。 Amy Tan的英文流畅但写作用词简单 , 是高中水平的阅读难度 。 如果只是想知道故事 , 还是推荐去看电影.但是如果是为了了解或者研究美国第二或者第三代移民的心态 , 或者是外嫁女的心路历程 , 这本书几乎是必读的 。
- 凤阳读书|孙悟空到底怕不怕三昧真火?
- 格调Sam总|多年以后,重新找回一份熟悉的佛山记忆
- 老毕|为什么有的同学家境不是很好,还不用功读书?
- 七贤一凡|学海无涯 ,读书有法——七贤镇赤庄完小 徐军花
- 北京趁早读书会|北趁经典共读总结 | 没想到最后凶手竟然是他
- 易象读书|陈忠实:马罗大叔
- 心成读书|你我皆凡人,要懂得知足者常乐,早安
- 心成读书|成熟,不是看破,而是看淡早安
- 第九直线说投资|校园“读书吧”怪象种种:8种乱象,8种对策
- 十点读书|重耳&齐姜:爱不爱一个人,身体最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