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感#“讲·读·演”大赛备赛系列之五:散文与诗歌 ——学会营造“画面感”


_本文原题:“讲·读·演”大赛备赛系列之五:散文与诗歌 ——学会营造“画面感”
“讲·读·演”大赛备赛系列之五
【#画面感#“讲·读·演”大赛备赛系列之五:散文与诗歌 ——学会营造“画面感”】散文与诗歌
——学会营造“画面感”
有一次 , 我无意中瞥见一个小选手的稿纸 , 纸张上密密麻麻 , 短短的素材文本上 , 标满了重音、停顿、连读等等许多记号 。 看来准备得非常充分呀 。 接下来的比赛中 , 小选手的表现 , 就技巧来说 , 无可挑剔 。 但却给观众感觉缺了点什么 。

#画面感#“讲·读·演”大赛备赛系列之五:散文与诗歌 ——学会营造“画面感”
本文插图
缺什么呢? 缺“画面感” 。
画面感 , 是一种“情景再现” 。 比如听音乐时 , 你脑海中会浮现出具象的画面;听故事时 , 你眼前就好像会闪现出来故事的场景……抽象的词语和段落 , 经过演绎表达 , 变得可观可感 , 于是便有了“画面感” 。
诗歌与散文是很多选手选择作品体裁时的首选 。 原因是这类作品通常感情饱满、朗朗上口 。 不过 , 想要在表演时呈现出画面感并不容易 。
同学们仔细回想 , 在学习诗歌或散文时 , 是不是要深入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 , 再借助联想或想象 , 才能在头脑中再现出作者描绘的画面?
因此 , 面对这样的作品表演 , 赛前准备就格外重要 , 除了理解内容 , 还要把握节奏 , 语调等等 。 相当于新学习了一篇散文或诗歌呢 。
我们先来听听这位选手的散文作品——

#画面感#“讲·读·演”大赛备赛系列之五:散文与诗歌 ——学会营造“画面感”
本文插图
朗读一篇散文 , 先要明了其节奏是紧张、轻快、高亢 , 还是低沉、舒缓、凝重 , 只有把握住节奏类型 , 才能确定采用什么语调 。 最终让观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 显然这位同学没有很好地理解 , 因此表现力欠佳 。
再来听听下面这位选手的诗歌作品——
古诗似乎尤其受到选手的喜爱 。 其实对于年龄稍小的选手来说 , 古诗的意境和韵律是比较难把握的 。古诗之味 , 在于韵律 。 即语调的腾挪跌宕、声音的强弱粗细、节奏的快慢变化 。 简单地说 , 就是要注意语调的平、升、降、曲 。
那我们在表演时配上大屏幕上的背景画面 , 是不是就有“画面感”了?看到这里 , 一定会有选手产生这样的疑问 。
表演时的背景画面并不等同于作品的画面 。 有了背景音乐和背景画面 , 的确会让表演增色不少 , 但并不能取代作品本身传达出的意境 。 真正优秀的表演 , 是即使没有背景音乐 , 即使身后是一块白板 , 也能让观众进入到选手勾勒出的画面中 , 跟着想象 , 产生共鸣 。 选手与作品已经融为一体了 。
营造画面感的能力也是可以通过慢慢练习产生的 。 练习时 , 不妨请你的观众先闭上眼睛 , 看看从声音里他们能看到什么;再睁开眼睛 , 看看从你的整体表现里又能看到什么 。 经过练习 , 一定会有收获 。
下面一起看看这位选手的变化 , 先看他复赛时的表现 , 再看最终汇演时的表现 , 你会发现 , 同一首诗词 , 呈现出了两种不一样的“画面” , 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
同学们 , 一个完整的作品不是炫技 , 而是“骨架”(技巧)与“血肉”(感情)的综合表现 , 让作品鲜活起来 , 有画面感 , 表演一定会更出色 。
同学们 , 一个完整的作品不是炫技 , 而是“骨架”(技巧)与“血肉”(感情)的综合表现 , 让作品鲜活起来 , 有画面感 , 表演一定会更出色 。
那寓言、童话等题材 , 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咱们下期见!
▲点击上图即可报名
(截止日期:2020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