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买啥就买啥,而中国却不行?其实不是这样

《印度想买啥就买啥,而中国却不行?其实不是这样》,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傻大方资讯 http:///

正文开始:

不可不买,不可多买——叶剑英傻大方资讯 http:///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印度随随便便就能从世界主要军工大国买到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印度军队中充满了各种万国牌武器,虽然带来了兼容性和受制于人的问题,但总的来讲,硬件水平并不低,给人的印象是“印度可以买到任何他们想买的武器”。相反,中国就不能像印度那样,发达国家的好东西,那是想买也买不到,所以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是国产货,胜在能够自给。

▲印军的轻武器就来自十几个国家,可谓杂到不行傻大方资讯 http:///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印度军备的采购对象的确是除了中国以外的“全世界”,从美国的运输机、法国的幻影,到俄罗斯的航母,甚至最基本的步枪,几乎都是进口货,而且从时间维度看,这种情况从印度建国一直持续到现在,将来也许还会持续下去。中国就正好相反,从95式步枪到歼十战机,解放军的现役装备几乎全是自研自产的国产型号,鲜有进口的成品,这也是国人为之骄傲的地方——水平如何暂且不论,但我们全都能自已造!

不过,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印度能“全球购”,而中国不行的说法,并不完全成立。

尽管中国的武器装备大多是由中国自己的军工系统研发和制造出来的,但很多装备的渊源以及某些关键技术,仍然能发现许多来自欧美俄的元素。追溯到建国初期,中国最早的军工体系就是苏联援助的结果,解放军可称为“苏械军”,从54手枪到59坦克,从歼5战机到四大金刚,满眼的“苏械”。

这一时期的中国,其实跟同一时期的印度差别不大,都处于人口多,底子薄的状态,工业化要从头干起,装备多要靠引进。但不同的是,中国是一个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在动员能力和行政效率方面有优势,能集中资源办大事,又由于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吃装备不行的血亏实在太多,刻骨铭心,所以自主研发(最起码也要能自主生产)这一道路是非常坚定的。

苏联的军事援华跟今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军火贸易并不完全相同,基本上是半卖半送,还包教包会。虽说“苏修”的确是地球一霸,大力援华也有为自身谋战略利益的算盘,但当年一穷二白,刚从战乱中获得和平的中国还是大为受益,枪炮坦克军舰飞机的修理、设计和生产,怎么炼钢,怎么造发动机,短短的十来年时间内就初步学会了,而且还拥有了一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也就是说,这一段时间里,中国至少是能从苏联那里淘到好货的。

在1962年的边境作战中,中印两军直接交锋,双方军工差距立现。解放军轻重武器制式基本统一,全部能够国产,而印军还在杂用英美加等国的武器(恩菲尔德、斯登、M2、布仑……),不仅口径不一,后勤麻烦,性能上也有缺陷——斯登射程近威力小,手动的恩菲尔德被“56半”压制,印军第62旅旅长豪尔·辛格(准将)更是直接丧命于56式班用机枪的点射之下。

惨败之后,印度一直在“卧薪尝胆”,但军备建设的主要途径还是外购。是印度不想自主吗?当然不是,装备能够国产的好处,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印度也一直在想办法建设和完善自己的军工体系,咬牙搞了几十年的“光辉”和“阿琼”就是明证,要真是一点想法没有,费那个劲干啥?

只是印度没有中央集权的传统,政府行政和动员能力低下,难于有效进行资源整合,被英国殖民者强行“撮合”起来的各个地方,凝聚力和向心力非常有限,各种纠缠扯皮,各种争吵掣肘,还间有乘机腐败的问题,效率完全高不起来,所以直到现在还处于来料加工和进口散件组装的阶段。另一方面,印度处于两线作战的态势,西边对巴基斯坦,北面对中国,要求能迅速形成战斗力,直接买现成的装备,当然比苦哈哈的自研要快得多。即使是中国,在某些时候也得通过直接进口成品来弥补装备缺口,比如从美国引进的黑鹰直升机,在出现了自然损耗后,在高原地区就不够用了,在自研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只能先从俄罗斯进口米171来应急。

所以,印度的“买买买”看似不争气,实则是印度国情所决定的必然结果。不过,想买也得有人愿意卖才行,但这对印度来说并不算是问题,英国是老宗主,卖点旧货给印度,人情也做了,钱也赚了,名利双收;其它欧洲国家跟印度也没有什么政治或地缘上的冲突,卖点武器赚取高额利润何乐而不为;冷战时期的美国要在南亚次大陆搞制衡,对付红色中国,同样需要印度;而中苏关系恶化后,为了在战略上形成包抄中国之势,苏联也加入了大举“援印”的行列。

就这样,印度成了冷战中唯一能从东西方阵营中都能买到武器获得援助的国家,这在美苏紧张对抗的年代显得相当奇特,印度也借此保持了南亚地区大国的地位,在1962年之后的两次印巴战争中占据了优势,还如愿肢解了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中国一度不承认该国,还动用否决权否决了孟加拉加入联合国的动议)。

与苏联交恶后,中国的处境可比印度差多了,印度是两头能买,中国是哪边也得不到,只能凭借前十来年攒下的薄底勉力支撑。尽管全面封锁有迫使自己加紧研究的正面效果,但负面效应也不小——本来就没什么积累,外面的先进东西拿不到,还要同时对抗美苏两大佬,艰难可想而知。直到八十年代初,中国的主力装备还基本停留在六十年代的水平,无论是基础的工业能力,还是海陆空军的一线装备,都已经落后整整一代,在苏联的百万大军、空地一体战和核武的威胁下,仍然要以“人民战争”来应对,成为仅有的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差距,适当引进西方装备成为中国领导层的共识。当然,指导思想仍然是“自主”,引进归引进,消化吸收同样重要,化万国牌为中国牌也是共识。

跟印度一样,中国要从国外引进装备的前提是有卖家,而当时的美国和西欧,出于联中反苏的战略需求,放宽了对华军售的限制。1972年,美国将中国从实行最严格贸易管制的Z类国家名单中移除,列入与苏联同级的Y类国家,并且表示不再反对盟国对华出售包含美国零配件的武器装备(斯贝发动机就是这样来的)。美国国务院于制定了《第81号军品管制简讯》(Munitions Control Newsletter No.81) ,以“个案审批”原则出售雷达、通信及后勤等“非致命性军用装备”给中国,给予中国“友好的非盟友国家”待遇。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也可以从苏联以外的“全世界”买买买。在八十年代之后三十年里,从火炮到鱼雷,从直升机到空中加油,从雷达到燃气轮机,中国的许多装备都能发现欧美军火和设备的影子。

▲卡特政府对中国既拉拢又防范傻大方资讯 http:///

但是要注意,限制只是放宽而非解除,尤其是美国,对华军售还是相当谨慎的,作战飞机、主战坦克这些“致命性武器”,以及“能够提升生化武器、核武器、战略武器及战略投送能力的相关技术装备”,仍然禁止出售。1979 年3 月,中国向美方提出了购买C-130 运输机、P-36反潜巡逻机及军用航电设备等意向,被卡特总统拒绝,8 月,中国领导人再次向来访的美国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Walter F.Mondale)表示了购买F-15 和F-16,以提升中国空军对抗苏联空中力量的意向,再次被拒。

好在那时的欧洲对华军售的热情远比美国要高,只要出得起钱,幻影2000和豹式坦克都能到手,只是当时实在太穷,根本买不起,所以引进关键技术是真正可行的方案,比如英国的L7火炮和雷达、德国的重卡和柴油机、法国的直升机和舰炮……除购买了少量成品以外,都是以引进技术、培训人员为主——有了“渔”还怕没“鱼”吗?

▲八十年代的“和平典范”工程虽然夭折傻大方资讯 http:///

中国航空企业还是长了很多见识傻大方资讯 http:///

千万不要小看能够从欧美买到装备和引进技术的那短短十年,中国军工水平在这段时间内有了本质性的提升,不仅是直接到手了一些硬件,更是见到了装备背后,更为深层次的产、学、造的先进组织体系。要知道那时国产最先进的战机歼八二,制造起来如同手工作坊一般,连零件互换都做不到,很多军工企业还吃着大锅饭,设备老旧,机构臃肿,运行低效,干好干坏一个样,对市场更是一无所知,倘若不与西方接触,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通过十年间的引进和学习,以成飞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军工企业开始逐渐崛起,研发和制造能力大大提升,尽管苏联解体后西方对华军售再次收紧,紧到几近于无,但中国军工基本上完成了第二次飞跃。苏联解体后,西方断供了,但困境中的俄罗斯又落入了要通过变卖军火来维持的窘境,中国回头又从昔日的老对手那里抄底,搞到了苏27、道尔导弹、基洛级潜艇、现代级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把一些掌握核心科技的顶尖人才挖了过来,完成了第三次飞跃。

由此可见,在总体落后的大局面下,有没有引入先进装备、技术和人才的机会,还是非常关键的,中国在军工方面的三次升级,都得益于此。只是与印度能始终两面讨好不同,中国在同一时期只能从某一方搞到东西,能从苏(俄)引进,西方就封锁,能从西方引进,苏联就封锁,是一种波浪式的过程。

回头再来说印度。虽然表面上能够到处海淘,但印度真正想要的东西,可并不好从国际上淘到。印度和中国也许有很多不同,但二者的大国雄心却是一样的。但能支撑起大国的利器——大型航母、洲际导弹、四代机、战略核潜艇……,可不是随便就能从国际市场上买到的。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了,英国和俄罗斯不是把航母卖给印度了吗?英国卖给印度的第一艘航母是二战旧货,体量不到两万吨,在印度海军投入使用是1961年,离二战结束都快二十年了,综合而言仅具象征和战术意义。至于俄罗斯的航母,更多是用来吊凯子的工具,在印度洋充充数也许可以,但“战略”作用就差多了。真正具有战略意义,能巡洋四海的大型核动力航母,只有美国一家有,但美国根本不可能把这个重器卖给任何国家。其实,别说是核动力航母,哪怕像小鹰级这样的常规动力航母,照样不会“外卖”。

▲这种看家货,再没钱也不会卖傻大方资讯 http:///

除了大型航母以外,大国的看家本领——洲际导弹、弹道导弹核潜艇、战略轰炸机,哪一样能从国际市场上买得到?B-1、B-2、俄亥俄级、台风级、“三叉戟”、“白杨”……再好的盟国也不会卖,更何况是印度。而正是这些东西,印度最为渴求,假如有卖家,印度会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下——只要肯花钱就能马上拥有五常一般的全球打击能力,腰杆瞬间就硬了好多,实在太有诱惑力了。但很可惜,几乎没人会卖(歼敌者号核潜艇虽然能发射弹道导弹,但射程很近,而且只有一艘)。

中国拥有的战略武器,同样不能从国外买到,都要靠自己研发,只要有,就是有影响力的大国,就大不一样。所以,虽然印度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能买到的武器装备确实比中国要多,但绝非“想买啥就能买到啥”,而中国也不是什么都买不到。中两军的武器装备,要追溯渊源的话,可以说血统都很杂,之所以中国没有成为“万国牌”,是因为对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吃透工作同样重视——今天中印军工水平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就在于两国在军工发展指导思想的坚定程度与政治传统的差异。

最后强调一下,我们不能极端地理解“自力更生”,认为什么都得是自己从头搞才好,这是一种误解。引进是为了更好的自主,自主得好又能以更低的成本引进,如此反复,直到自己有了足够的创新功力,不用再引进为止。以核潜艇为例,尽管核潜艇的确是自研,中国军工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功劳如何强调也不过分,但更为基础的钢铁产业、核反应堆技术、常规潜艇设计和建造等技术,仍然是苏联援助并且“包教包会”的结果,如果连这些都要全部从头干起,不知要搞到哪年哪月……

所以,印度的教训并不在于引进,落后,就得先引进,跟人家学,这并不是错误,相反还是一个能快速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而引进之后消化不了,抄不像,学不会,导致总是要引进,那才是真糟糕,所幸,中国并不是这样。

对于引进国外先进装备方面,还是咱们叶剑英元帅说的好:不可不买,不可多买。傻大方资讯 http:///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商品傻大方资讯 http:///

海量军武设计款服装,军迷的心思谁最懂?嘿嘿傻大方资讯 http:///

商务合作请联系QQ:2901413455

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印度想买啥就买啥,而中国却不行?其实不是这样》,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傻大方资讯 http:///

正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