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预期寿命翻一番

原标题:建国以来我国预期寿命翻一番

伴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慢性病防控能力的加强,人口平均寿命开始有了显著的提高。 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没有意义,更谈不上为人类做贡献。 过去由于战乱动荡、流离饥荒、传染病肆虐等原因,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平均寿命普遍较短。但近30 .../

建国以来我国预期寿命翻一番

-----------这是傻大方资讯的优美分界线----------------

伴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慢性病防控能力的加强,人口平均寿命开始有了显著的提高。

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没有意义,更谈不上为人类做贡献。

过去由于战乱动荡、流离饥荒、传染病肆虐等原因,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平均寿命普遍较短。但近30 年来,医学模式和疾病谱与死亡谱的转变催生了近代的三次卫生革命,三次卫生革命硕果累累。无论是对于新发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职业危害以及新的健康问题的出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仍然是主要策略。同时,伴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预防保健知识的普及等,人口平均寿命开始有了显著的提高。据《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显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 年的67.9 岁提高到2016 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 的88.9/10 万下降到2016 年的19.9/10 万,婴儿死亡率从1981 年的34.7‰ 下降到2016 年的7.5‰。而在解放初期,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 岁。

见证“中国知慧”,我国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获多方突破,突发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使得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

新中国成立之前,传染病曾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病等疾病的广泛流行,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的指引下,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1961 年随着我国最后一名天花病人的痊愈,天花在中国境内被消灭;伴随科技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脑、麻疹、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等发病率大幅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消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近期从科技部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已初步建立传染病应急防控技术体系,可在72 小时内筛查300 种已知病原体,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面对重大突发疫情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使得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公众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建国初期到2016年,我国预期寿命翻了一番。

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从建国初期到2016 年,我国预期寿命翻了一番。

尽管我国医疗资源在“金砖五国”中处于中等水平,政府卫生总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2000 年中国位居第四,2010 年跃居第二。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是五个主要发展中国家——金砖五国中增长最多的,虽然其人均GDP并不是最高的。目前,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了76.5 岁,印度为65 岁,俄罗斯为68 岁,巴西为74.4 岁,南非为57.2 岁。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世界排名比其人均GDP排名高40 位。这表明,医疗服务、环境、教育、食品等诸多因素助长了中国人均预期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