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后,有望不再服抗排异药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器官移植后,有望不再服抗排异药’,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


正文开始: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张彦会古鉴陆云杰记者蔡蕴琦)11月10-11日,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及南京医科大学主办的“2017医学免疫与临床应用高峰论坛”在南京隆重开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移植外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教授团队宣布“调节性T细胞诱导肝移植患者免疫耐受”的临床研究前景喜人,该项目如能实现将会是移植免疫治疗的突破,最终使患者减用甚至停用免疫抑制药物成为可能。





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是困扰世界医学界的难题,为避免排异反应,病人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该类药物价格昂贵,毒副作用大,极大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一般情况下,活体肝移植术后的患者前几年每年要花费数万元在免疫抑制药物上,即便过几年进入稳定期,一年也需1万元的药物费用,虽然现在有些省份进医保,但对于许多患者家庭而言都是巨大的负担。”王学浩院士的博士古鉴说,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还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产生损害,增加诱发肿瘤和感染的风险。





幸运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存在着一群调节性T细胞(Treg),其作用相当于“宪兵部队”,可以管控机体免疫水平。2004年,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院士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围绕Treg临床应用的难点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基础上,2014年12月,王学浩院士团队在全国开展首例“Treg诱导肝移植患者免疫耐受”的临床研究。目前,I期治疗的17位患者中有5人已实现临床撤药。患者小马现年29岁,14年前王学浩院士为其进行了活体肝移植手术。术后,为避免排异反应,小马每天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2015年初,小马听闻王学浩院士团队的该项研究后,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加入了该临床研究项目。“我们采集了小马自身的免疫细胞,随后进行了大约两周的体外培养,再将培养好的调节性T细胞回输到小马体内并逐渐减少免疫抑制剂(抗排异药)服用量。”王学浩院士团队介绍。经过两年多的治疗,目前小马已实现临床撤药,成为一名汽修厂工人,由于没有了服药的巨大经济压力,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现在首先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口齿清晰了,身体抵抗外界的免疫力提高了很多,而且再也不需要每个月花很多钱买药了,我对自己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11日晚的“调节性T细胞之夜”上,小马讲述自己的治疗前后经历,陪伴在一旁的母亲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小马一样慕名而来的患者小张,经过5个多月的治疗后,目前已撤药一半;同时在其他医院完成器官移植手术的小徐也加入该项目,同样取得了较好疗效。王学浩团队介绍说,该研究实施至今已经两年,取得了一定疗效但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该项目如能实现将会是移植免疫治疗的突破,最终使患者减用甚至停用免疫抑制药物成为可能。





接下来,团队将临床研究的范围拓展到肾脏移植病人。据悉,除解决排异反应带来的问题,未来还可以将这种疗法用于治疗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红斑狼疮、I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