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子送进伊顿,旅英十年的她成为行走在中英两国间的文化使者
导语
对罗子薇来讲,儿子吴比进入伊顿公学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罗子薇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儿子。随着儿子逐渐长大,罗子薇也开始从母亲这一角色中淡化出来。在英国居住的十年间,她凭借对当地社会与文化的深刻洞察,带领中国孩子浸入英国社会,借助英式教育塑造中国孩子的多方面能力。的确,优秀的文化值得分享,更值得传播。
2007年1月,罗子薇带着不到11岁的儿子吴比定居英国伦敦。两年后,吴比成功进入伊顿公学,并成为第一位考取国王奖学金进入伊顿的中国内地学生。
如今,吴比已经是牛津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而罗子薇也逐渐从母亲的角色中淡化出来,以更加多样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凭借对英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刻洞察与理解,罗子薇自如地行走在中英两国交流之间。她担任英国王后夏洛特宫廷舞会(Queen Charlotte’s Ball)组织机构执行董事,把中国淑媛引入这场全球最古老、最高级的宫廷舞会。
一切奢华的背后,罗子薇注意到,英国延续下来的教育资源和理念才是根基。在这一想法的驱动下,她希望带领更多中国孩子深入英国当地,利用自己在英国的资源,让他们亲自体验这所古老国家的文化气息。
教育是世代的传承
罗子薇的父母皆为知识分子,她对儿子的教育也印刻着父母教育自己的影子。罗子薇回忆,父母这一代人在教育孩子时,并没有秉承一种理念,或者说参照某种理论依据。但父母的言行以及家里的布置却在潜移默化中向罗子薇传递着什么。
“我们家有很多书,父母给了我最大的自由,他们不限制我看书。”有段时间,罗子薇跟随父母四处迁移,最麻烦带走的就是家里的藏书。从小跟书接触,父母又有看书的喜好,这使得罗子薇涉猎广泛,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或许,一个家族的代际传承便是这样流动的。母亲在艰苦环境下营造出来的仪式感,以及父母读书的习惯,至今影响着罗子薇,而这些又在对儿子吴比的教育中得以显现。罗子薇说,吴比从小就读大部头的书,按照自己的喜好找书钻研,乐此不疲。
作为一所拥有近600年历史的顶尖公学,伊顿的传统也在塑造着这里的学生。罗子薇用“非常非常深的烙印”来形容伊顿对吴比的影响。
伊顿不是豪华学校,宿舍的床比较窄,睡起来不舒服。吴比最早在伊顿的三个星期,天天都从床上掉下来。但第一学期过后,这种住宿条件便完全适应了。
(图为伊顿公学)
或许伊顿对吴比的塑造,就是从这样一张普通的床开始的。看似普通的一张床,影响着吴比的品质以及对物的态度。
虽然家境优渥,但吴比对品牌、对物质却显得格外淡然。毕业旅行时,吴比把预算报给爸爸,让这位父亲感到非常吃惊。他预定的是青年旅社,坐的是便宜航班。这便是这所古老公学带给吴比的改变。
“英国教育是平等的”
上世纪90年代,罗子薇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电影学硕士学位。初次接触英国教育,其与中国教育表现出的不同带给罗子薇极大的震撼。
“英国教育是非常平等的,他们从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而不是站在一个权威的角度,告诉你该做什么。”
平等,是罗子薇对英国教育的直接感受。在英国大学的课堂上,学生跟老师讨论从来不会担心自己的观点会冲撞老师,老师很欢迎学生的不同观点。
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下,学生首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而存在。因此,英国教育会格外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罗子薇认为,保持对个体的尊重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前提。“只有尊重个体,才能认识到个体的不同。”同时,当个体的观点得到尊重,他们也自然会去尊重他人,从而形成社会良好的互动。
“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把身体健康看作人生获得幸福的基础。这一思想对英国体育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现在,英国依然把运动场上的英雄视作最优秀的学生。丘吉尔在哈罗公学读书期间,虽然学习成绩很差,但他在体育方面表现不凡,赢得了1892年公学击剑冠军。
“他不懂伊顿是什么,也不在意伊顿是什么。吴比对伊顿的选择就是因为运动。”
—罗子薇
伊顿公学有近30种不同的体育项目,包括足球、橄榄球、曲棍球、板球、赛艇等等。学生每半年选择其中一项作为必修,其他可任意选修。伊顿公学每周体育课达23小时,几乎与文化课的31小时不相上下。
完善的体育课程不仅强健了学生的体魄,更培养了他们顽强的意志。此外,因为多数体育运动皆为团体项目,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培养。据罗子薇回忆,吴比就有两次在球场上鼻子被打断的经历。
“我看着他鼻子断了,流着血在踢球,特别心痛,”罗子薇说,“我问他疼不疼,他说当然疼啊,但球在他脚下,他要传给队友。”在英国公学的球场上,每个孩子似乎都觉得受点伤没什么,表现很淡然。
英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男校、女校和男女混校等三种不同形式。对熟悉了男女混校的中国学生来说,单一性别学校显得有些遥远。
“从做母亲的角度,我对单一性别学校还是很认可的。”罗子薇认为,人生中的一个十年对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受荷尔蒙作用,萌发对异性的好感。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情感是无法长久的。”因此,这段时间不妨让孩子去发展自我,把自己锻炼得更好。
尤其是在社交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虽然男女分校,但学生假期期间完全有机会跟异性接触。同时,学校会定期举办校际联谊,给学生提供跟异性的社交机会。
此外,单一性别学校可针对特定性别的学生进行教育。男女生而平等,但二者之间存在不同是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性别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也是对性别差异的尊重。
尽管如此,罗子薇并非对单一性别学校一边倒。“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不同模式各有优劣,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看中学校的哪一方面。
精英培养体系并非一个闭合的循环
世界上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英国这样热衷于谈论阶级和身份。在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中,出身贫寒但相貌出众的伊莱莎,经过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的指导,摆脱了底层阶级的口音,成功进入上层社会。
尽管如此,英国又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社会。虽然各个阶层的人处于不同的位置,但不同群体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对于绝大多数从公学毕业、顺利进入牛津和剑桥深造的精英群体,更是表现出一种肯定姿态。
罗子薇认为,精英这一群体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这意味着他们应该有更多的担当,从而把社会的整个蛋糕做得更大、惠及更多的人。这是精英的责任,更是一种历史使命。
(图为罗子薇带领中国学生体验英国精英文化)
与此同时,对精英的塑造并不是一个丝丝入扣的闭环系统,这一上升渠道一直是开通的。拿伊顿公学来说,虽然伊顿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富贵家庭,但每年都面向申请者设立奖学金。此外,伊顿还创立了一所公立学校,采用伊顿的师资,向普通家庭的孩子开放。
罗子薇提及,整个英国约有3000所私立学校,但仅有7%的家庭有条件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而70%进入牛津、剑桥一流学府的学生即是来自这些私立学校。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强大的精英教育体系的支撑,使得英国引领全球金融、出版、文创、医疗等领域发展,在全球享有独特的地位及影响力。
(图为铂会辩论课堂)
反观中国,虽然在我们自己的语境下,精英群体也是存在的。但如果放在全球这一场域中,他们似乎缺少了一种对全球问题的关注与担当。
“中华文化是丰富和伟大的,”罗子薇说,“但如果我们更清楚自己站立的位置,善于把外界好的东西吸纳过来,我们会发展得更好。”
正是持有对外界优秀文化学习的态度,罗子薇提出了“延展教育”的理念。她希望能够在学术之外,让孩子增加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培养诸如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社交礼仪等各方面的能力。
文章转载自:智见,已获授权。
▼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双十一优惠
- 今天,昆山、苏州、上海…都在疯传这个打母亲的儿子
- 把橘子包在糯米面团里, 好看又好吃, 端上桌儿子一人全吃光!
- 一米八小伙经常咬指甲,被送进了急诊科,怎么回事?
- 张智霖儿子竟不知爸爸是明星,以为他是卖寿司的…
- 女子重度抑郁发作带儿子轻生致其溺亡 被判强制医疗
- 房产赠儿子 儿媳有权分吗
- 生儿子有何用,今早全国都在看这个打母亲的儿子!
- 排骨的好吃做法,做一大盘竟然没够儿子一人吃
- 用这辣椒炒猪肝, 儿子婆婆抢着吃
- 唏嘘 | 儿子被同学划伤,爸爸冲到学校打断了同学的鼻梁!被打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