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精勤探索制良药 融古汇今扬国粹——记我校冯怡教授

按:

2016年,学校对已获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分设不同层面的准入条件和考核目标,实施以业绩为导向的“协议薪酬”制,构建“学术荣誉体系”。通过构建“学术荣誉体系”,学校实现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同台竞技、协同发展,助力拔“尖”人才与顶“尖”团队脱颖而出,打造拔尖人才引领、高峰人才涌现的人才高地,为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学校在中药学Ⅰ类高峰、中医学Ⅱ类高峰、中西医结合Ⅰ类高原学科的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中,首批共遴选出7名首席教授、24名讲席教授和36名特聘教授;在科技史Ⅰ类高原和中医传统基础学科中遴选文科资深教授1名、文科骨干教授5名。校报特辟专栏刊登,以期广大师生从专家们的成长经历中发现闪光点并有所受益。

风采|精勤探索制良药 融古汇今扬国粹——记我校冯怡教授

冯怡,博士生导师,我校“学术荣誉体系”讲席教授、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审评库专家,中国药典委员会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持“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得新药临床批件3项;发表研究论文240余篇,其中SCI收载57篇;申请专利101项,获得授权专利33项;曾获上海市药学科技奖二、三等奖,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

 

 

修身明志,笃学笃行

 

冯怡于1979年考入我校中药专业。1983年毕业留校后,她师从著名药剂学专家徐莲英教授,致力于中药药剂学的探索研究。1988年至1989年,带着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冯怡前往广岛大学医学部药剂教研室进修。这段经历不仅使她学习到先进的制剂学理念,也帮助她确立了日后的研究目标和方向——通过中药物理改性技术提升制剂的现代化程度。

归国后,冯怡加紧求知的步伐,以教促学,经过不懈努力,于1996年获得我校中药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评“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0年提前一年获得了我校博士学位。就读博士期间,冯怡还完成了2项中药新药临床批件的转让工作。

 

 

务实创新,精益求精

 

2007年,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冯怡作为常务副主任主持着工程研究中心的具体工作,带领团队将先进的制剂学技术向企业辐射。

上海市和黄药业的标志性产品——麝香保心丸是由老药工手工泛丸制成的,为了使该药采用机械泛丸的现代化制剂工艺,冯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突破了关键技术壁垒,目前正潜心建立适用于整条生产流水线的中试规模制剂设备。除了微粒丸成型技术,冯怡团队在中药矫味领域也有独树一帜的成果。近年来,团队先后为云南白药、江苏康缘等制药公司的云南白药酊、金振口服液等产品提供矫味服务,改善了这些上市产品的口感,为其后续销售带来了新的动力。

 

 

倾囊相授,播种未来

 

在教学过程中,冯怡也一丝不苟,对学生倾心传授。凭借扎实的药剂学功底、严谨的工作态度,她在工作30年后,编撰出版《中药固体制剂技术理论与实践》,该书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前人的观点,还包含了她苦心钻研所得的理论创新,为中药制剂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条了解该专业的捷径。

对待学生,冯怡始终坚持“宽以待人、公平公正”的原则。她提倡,学生犯错时,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让学生在宽容的环境中成长,因为学生正是通过犯错后自我纠正来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用公平公正的眼光和方式对待所有学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和学生相处时,冯怡善于发现他们的特点和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并尽己所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她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也使她收获了学生的喜爱和敬佩。

冯怡不仅学术能力过硬,而且师德高尚。在学生眼里,她不是雕塑家,却塑造了一批青年人的优良品行;在同事眼里,她不是蜡烛,却为大家照亮了前方的道路。在她的带领下,中药现代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规模正不断壮大,成果也越来越丰硕。

 

转自|上海中医大报 790期02版

风采|精勤探索制良药 融古汇今扬国粹——记我校冯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