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 中国式普惠金融

封面 | 中国式普惠金融

技术创新之外的关键,是政府做什么与不做什么的抉择

记者 彭骎骎 吴红毓然 张宇哲 韩祎

得益于技术创新抑或是政策支持,近两年普惠金融在中国站上前所未有的“风口”。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从2005年引入中国,至今已经有12年。“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小额信贷年”提出,针对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的“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现象。当时,联合国称其主旨是以财务和机构可持续的方式,让所有有金融需求的人,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一系列金融服务。这一理念是对传统金融领域所谓“20%的客户创造80%的价值”金律的挑战。

靓丽的数据之下,传统金融机构从事普惠金融尴尬了多年。财新记者从权威监管人士处了解到,1500多家村镇银行中,仅有三分之一经营还算良好,大中型银行曾经一窝蜂地抢占的指标,不少选择转手他人;首批五家民营银行的开场轰轰烈烈,如今境况不一,其他“新生儿”在股东准入等问题上已经浮现风险;上万家小贷公司,其中一半已经悄然倒闭;小微贷款数据“水分”过大,更是常被诟病。而广大农村地区的信贷可获得性问题,仍难言取得根本性突破。

政策究竟应该如何创造良好环境?能否以及如何用政策来杠杆大中小微各类金融机构往普惠金融的方向转变?中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制度和监管规则,究竟应如何在传统金融和金融创新企业两端同时推进?这些问题无解还是有解,最终取决于人。

封面 | 中国式普惠金融

阅读全文请订阅《财新周刊》

友情提示

财新网线上内容收费方式即将调整:

? 财新网新闻将采取部分收费及新闻库收费方式,届时所有新闻均嵌入基础数据,阅读体验大升级,还有各种新功能;

?为了感谢忠实用户的长期支持,现在立刻订阅《财新周刊》将收获惊喜,全网收费之后可享优先升级、种子用户专属优惠等大礼包。

时不我待,我们等你来!

封面 | 中国式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