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这么多,到底戴上多少顶,才算功德圆满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沈建忠有个困惑。他常常看到,有些科研人员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绩、获得一定认可后,就开始到处申报各种称号和荣誉。
“这种行为是国家允许的,谁也不能限制谁。”沈建忠说。但他想问:“帽子”这么多,到底戴上多少顶,才算功德圆满呢?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事业中,国家理应对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人员多加鼓励。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人才计划,标注他们的成长轨迹、体现他们的成绩贡献,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关阅读: “帽子”问题的根源不在“帽子”本身
在沈建忠看来,“帽子”本身不可或缺,之所以引发争议,还是因为泛滥和混乱。
教育部有“长江”“小长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杰青”“优青”,中组部有“千人”“青千”,科技部有“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社部有“百千万人才工程” ……上行下效,各省市也踊跃跟进,“黄河学者”“泰山学者”“黄山学者”“楚天学者”等等,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帽子”不仅多,而且乱。
“目前看来,不同人才称号之间并没有分出明显的档次。一个人头上戴着若干帽子,这些帽子能不能体现由小到大、成长递进的关系?两个人戴着不同帽子,能不能看出谁的帽子高,谁的帽子低?”
沈建忠说,“这些问题,不光申报的人搞不清楚,就连管理的人也搞不清楚。”
此外,尽管各个人才计划都标榜自己的“特色”,比如针对35岁或4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针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等。但事实上,不同计划面向的人群有着很大交叉。
再加上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往往会为同一类人群设置计划,这样落实到每个科研工作者身上,会发现可追求的“帽子”数不胜数。
种种因素影响下,人们既不清楚哪顶“帽子”最权威,最能彰显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也不确定哪些“帽子”最符合自身定位和个人特色。
再加上每顶“帽子”的背后,往往牵连着或多或少的物质利益和或大或小的名誉声望,这就难免让一些人进入“帽子多多益善”的误区,把大量宝贵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填表、答辩甚至“走关系”上。
“这样一个大环境,给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很大干扰,对国家的科技创新造成了不利影响。”沈建忠说。
为此,他呼吁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协调,出台相关规定把人才计划规范好。
对人才计划的精简管理应当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最该争取的“帽子”是哪一顶。
“这样我就知道,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哪几项头衔称号,就证明自己在这个领域里已经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尊重。”沈建忠说,“这就够了。”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帽子”的层次和价值理清了,也能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反过来推动科技评价体系的规范化。
更多阅读
“帽子”问题的根源不在“帽子”本身
科研项目过度“竞争”如何破局
『项目多』源于行政干预过多 院士剖析科『三多』现象
关注我们
微信号
:
sciencenet-cas
(←长按复制)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
- 1天抽烟超过1包的人,寿命到底会不会缩短?说不出来你都不信!
- 冰糖加苦瓜泡水喝原来这么厉害,每个男女都需要,太实用了
- 肥胖的人,为什么消耗脂肪这么慢?3种体质告诉你答案!
- 高血压有救了!半斤萝卜一瓶醋,让你的血压一降到底!已验证呢!
- 病是吃出来的,油炸食品的危害,到底对身体有多大影响?
- “秋冻”不是一冻到底,教你8个正确的挨冻姿势!
- 谁说电影不能治病 这么多“药方”必有一款疗你心伤
- 很多人说颈椎病不能枕枕头,到底对不对?
- 被称作最难吃的蔬菜鱼腥草,到底是能致癌还是治癌,终于有答案了
- 小菌菇 大能量 多吃银耳促进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