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都是不好的吗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攻击性”都是不好的吗》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汤平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生命的自然部分。攻击性在行为层面上等体现是攻击行为甚至是暴力行为:打、骂、哭等,在思想上是指拥有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在情绪上往往是指表达愤怒、不满、烦躁等感觉。攻击性对于一个人的不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攻击性,我们将无法保护自己和他人,无法让自己心情舒畅,更重要的是无法沟通,无法有效进行合理的竞争,无法拥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下,通过暴力攻击来保护自己或他人也可能是完全适当的。所以,攻击性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是建设性的而且具有推动发展作用,但是如果没有适度的发展和管理,它就会失控并导致不恰当的行为,具有阻碍和破坏性的作用。
攻击性的起源于与生存有关的恐惧和焦虑。婴儿时期,躯体发育和脑发育都不够成熟,婴儿时刻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害怕自己无法存活,一旦出现危险,就会激起婴儿的攻击性和恨意,很多婴儿就会拼命哭,大声喊。如果这时候母亲能够理解孩子的恐惧和痛苦的情感状态,提供安慰和孩子所需,那么孩子就会回到安全和平和的状态之中,攻击性就成为提供保护和关爱的信号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爱就会重新回到孩子的内心,孩子的人格发育就会越来越完善和自信;如果父母采用了逃跑或者报复性的应对策略,这就会证实了孩子的恐惧、被迫害的体验,攻击性就会被误解成为可怕的信号并产生消极的作用,人格的发展很容易停滞在偏执受迫害的阶段,感觉不安全,常常因为很小的攻击就破碎掉。
在理解和保护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能够接受自己内心的恨意,但不会被这种情绪淹没,丧失对事物和人的信心,他们认为世界和别人整体上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缺陷,就会从婴儿期的肢体表达发展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并且会考虑到对方的自尊而采用比较能够让人接受的方式;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人,很多人会认为外界是完全“坏”的、黑暗的,充满了迫害性,这些人更加容易采用“战斗”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攻击性;或者采取另外一条不健康的路径:顺从,为了抵御这种无助和脆弱的感觉,刻意避免所有的冲突情境,特别是竞争,从而变得顺从。这样不仅没有学会区分愤怒的情绪,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和确认自己,于是,这些人更容易将攻击性转向自己,从而产生自责和抑郁的情绪。但有时候这些很“善良”很“顺从”的人在面对极端的情况时,很容易崩溃,并导致爆发性的狂怒,甚至做出极端的攻击行为。
所以,当我们有了不满和愤怒的情绪时,无论对方接受与否,我们自己首先要学会接受这种情绪,同时尝试采用不伤及对方自尊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果遇到对方和我们表达不满,那也许是对关系进行修复的一种努力,需要我们细心体会,这时候的攻击性是让我们变得更加好的一种方式;当然,你也有可能遇到的是暴力性对待,那就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回击,以免自己受到伤害。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内动力教育咨询中心主任)
- 脾胃虚弱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怎么吃才能调理好?
- 近半年来,中国各大城市的房价涨幅,成都是要与天齐的节奏吗!
- 美国多州爆发沙门氏菌疫情与预先切好的瓜类水果有关
- 你以为洗澡搓出来的都是泥?别傻了!那是你身体在报警
- 房地产市场别再关心房价涨跌了,三四线城市的都是虚高!
- 小三阳吃什么药好的快
- 全省扶贫开发成效考评,我市在“综合评价较好的市州”中位列第一
- 全国治安最好的五座城市,有的去了就不想离开
- 为什么感觉秦末都是楚人在反抗秦朝,其他六国没有仇恨吗
- 我国单身最多的城市,单身比例约80%,网友:都是钱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