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安-荟萃】不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很难实现商业应用

【众安-荟萃】不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很难实现商业应用

多年前,区块链技术还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冷僻概念,而如今,大家都在焦虑着怕被区块链和时代抛弃。

区块链发展简史

“区块链”的概念是在2008年由日裔美国人中本聪在

《比特币白皮书》

中提出的,本质上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启用了所有节点的共识机制。我认为未来区块链技术如果能得到广泛应用,这篇论文配得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一篇非常简单的论文,但非常深刻。我推荐大家都去尝试阅读,只需要简单的英文与数学,但思想非常深刻。

但其实之前区块链一直都不温不火,直到2013年以太坊的出现。因为比特币属于非图灵完备的系统,但以太坊是人类第一个图灵完备的公链系统,我们可以在上面开发各种应用(智能合约)。其实我们目前看到的许多公链都大篇幅借鉴了以太坊,许多只是更改了部分参数。由于公链的开源性,所以在前人基础上开发新的公链并不太困难。不过2016年之前的区块链依然也没有像现在这么火热,尽管也涌现了像IBM HyperLedger Fabric与R3CEV(联盟链)等重要流派。

直到2017年比特币暴涨,大家才逐渐意识到了虚拟货币的巨大价值。而基于以太坊的代币开发可能只需数周,这显然是一个迅速致富的机会。然而区块链技术的真正价值并没有被广泛认识,只是各种新币像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

中心化思想与技术瓶颈

关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我先来解释一下去中心化的思想。

中心化其实包括

中心化生态

中心化共识

两个方面。

中心化生态表示系统需服从于某一个人或机构,这将大幅提高信任成本,让相互之间难以合作,降低了效率,提高了交易成本。所以有人据此反对中心化。

但中心化的另一面是中心化共识,这能够提高效率,这从我们国家的社会组织就能清楚看到。

所以我们看中心化到底能不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环境与监管环境两个方面,如果这两个方面情况较好,中心化是可能提高社会效率的,典型的实例就是中国的BAT三大企业,过去数年让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效率快速提高。

所以不能随意断言中心化一定不好。

再来看区块链带来的分布式生态与分布式共识机制,其优势在于信任成本较低,因为只有多数节点取得共识,信息才会有效。可问题在于,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区块链系统交易成本较高,这也是为什么全球到现在还未能见到大范围使用的成功商业应用。

其实区块链并不缺乏应用场景,只是效率较低,随着技术进步,应该会有不同行业的大量应用。我认为目前区块链技术水平就相当于93、94年的互联网,当时我们还不能传输图片、语音,更不用说视频,只能传文字。当时也受困于足够的应用场景,但技术的进步会提供更多支持。

我认为进步将在于四个方面:

首先区块链技术要求每一个节点拥有同等能力。

能力不足的节点会降低系统效率,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的系统少有移动端。要求同等能力(对等网络)对于区块链系统至关重要,但也会使交易成本大幅提升。

第二点是不同的区块链及其分布式机制的连接,转化与融合的难度很高。

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公链就像一个个相互独立的王国,让这些王国连接融合起来非常复杂。其实互联网也有过这样一段历史,之前像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有自己的“互联网”,但相互并不连接,后来TCP/IP协议的出现才将不同的“互联网”打通。现在的区块链系统就像之前分裂的互联网,那么什么时候能出现一个像TCP/IP的底层协议将诸多公链连接呢?目前我还看不到。这会抑制区块链系统的超大规模应用。



第三点是系统中的节点为了取得其它节点的信任需要放弃部分隐私权,而不是对某个中心节点。

例如银行,一个目前典型的中心化机构,银行知道我们大量隐私,但我们只需要对银行信任。但区块链系统中我们需要对所有节点放弃部分隐私,例如账户与交易记录。当然节点可以选择匿名,会缓解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但同时又带来了监管难度。如何协调这些矛盾,我还没有看到足够好的协议出现。



第四点是共识机制迭代的连续性问题。

就像互联网行业中对app的更新,每次都需要将app关闭才能重新安装并重启,这在互联网中并不会有多大问题,但对于区块链就有悖逻辑。智能合约有三个条件,自运行, 自供给,以及永远运行。如果不能永远运行就很难称为智能合约。那么如何升级,实现热插拔呢?目前还没法实现。

区块链的商业应用

我认为主要

在信任成本较高,以及交易价值较高的行业。

例如广告,金融,包括了银行,保险,证券。可以考虑利用区块链改变现有商业模式,信任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并在监管范围之内。例如流量变现,资产通证化,有可能是未来一两年比较接近的落地。但这同样需要更好的技术来支持,而且很难确定能不能出现日活千万级应用,就像互联网时代的先驱雅虎公司。让我们拭目以待。

同时,在技术创新上会有大量机会。

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降低(分布式共识)交易成本,有四个方向值得考虑:

第一点是如何更好地优化协调不同节点,

尤其是针对移动终端与IoT终端,在区块链系统实现超大规模,超低时延,超高存储量运行,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传输与存储。我认为这一点在一两年内就会有很大突破。

第二点要实现跨链、多链区块链引擎的热插拔,能够实现超大规模区块链账本的融合增长。

这一点是解决上面说的不同公链的连接不够,希望能像互联网一样成为一个互相连接融合的超大规模网络设施。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应用都适合分布式,关键在于需要先建立一个强大的基础设施。

第三点是私密账本与私密智能合约的发展,能够实现数据应用内容等资产的权利保障。

区块链技术的原理使得系统有能力保障数字资产的隐私与权利。

第四点是区块链与智能合约能够灵活迭代协议栈,并让区块链与现有互联网无缝集成。

这些我们现在做的还非常不够。不过这也是很大的空间,并且如果能做到,将极大地激励创新。

Q&A

问题1:

请问张教授如何看待各国监管政策的不统一,国内的企业如何拥抱区块链技术?

张教授:

各国监管政策不统一非常正常,各国的社会制度、人文形态都有不同,各种监管本就不同。我会更多地关注机会,例如哪些地方的监管政策更可能会放开。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就是欧洲政坛的年轻政客一般都非常拥抱区块链技术。

因为欧洲有着较好的机制基础,比较容易被接受。当然有些老政客的抵触,除了因为固有思想,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水平本身还比较低,而这些在将来都会有改善。5年后欧洲年轻政客可能大量上台,加上技术的进步,我预计欧洲可能会率先放开区块链监管。而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其它各国也会跟进。

问题2:

如何对区块链项目建立估值体系?

张教授:

因为目前区块链项目的现金流与风险难以获知,缺乏定价基础。目前的定价方式更接近于艺术品拍卖的逻辑,某个token的价格,往往是信仰和稀缺性。

问题3:

如何看待区块链就像当初互联网泡沫的说法?区块链的发展又会有哪些不同?

张教授:

上面我已经将两者做了很多对比,在大方向上来说我认为是相似的,但时间窗口会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现在我们的技术基础比2000年网络泡沫时要好很多很多。我认为转向区块链是很正常的,因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红利已经逐渐消失,标志是市场出现垄断,创新与价值增长已经趋缓。

现在我们需要新的基础设施,就是基于端、网、云的基础设施,端是指更好的IoT设备,网即是区块链,云是指人工智能。我们需要构建新的基础设施来推动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所以我觉得不会有大的不同,但时间窗口可能会更短。

【众安-荟萃】不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很难实现商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