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买房能得最高6万津贴、租房就能落户……

傻大方小编提示您本文标题是:这些人买房能得最高6万津贴、租房就能落户……。来源是新北方。

这些人买房能得最高6万津贴、租房就能落户……。买房|落户|租房|高层次人才|沈阳市|沈阳---


点击上方“新北方”可以订阅哦!

昨天

沈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

对“沈阳市人才新政24条”

落实细则进行了发布

为各类人才准备了多项福利

快来看看你能享受到哪项?

沈阳市政府发布人才新政实施细则

去年的8月28号,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被大家伙称作是“沈阳市人才新政24条”。昨天,沈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具体落实细则进行了发布。

新的沈阳市人才政策具体实施细则共分为59条,涵盖了住房、户籍、医疗、资金补贴等诸多方面。具体由沈阳市委组织部、教育局、公安局、人社局、卫生计生委、国资委、地税局等10个部门具体落实。目前,沈阳市各级人才服务窗口已经全部开展对接工作。

户籍:“零门槛”落户

两类人可以在沈阳先落户后就业,落户在自己购买的房屋、亲戚朋友家、租赁的房屋都可以。

1、应届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

2、沈阳生源的应届专科及中专学历普通高中等院校毕业生;

如何实现“租房落户”呢?

当事人凭本人申请书、户口簿或户口迁移证(省外户口)、身份证、毕业证、落户地合法房屋手续、落户地户主同意书、户主户口簿、身份证到落户地派出所申请落户,手续齐全的即时办理。

如果是租赁住宅的,还需提供与房屋租赁当事人依法订立的租赁合同、与房主达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租房落户和退租后户口迁移的协议、房管部门出具的租赁登记备案证明。

举个例子,户籍在铁岭市的小王2017年大学本科毕业,在沈阳租住李先生的房子。他可以凭本人申请书、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以及李先生的房屋所有权证、同意落户书、户口簿、身份证、双方签订的租赁合同、租房落户和退租后户口迁移的协议、房管部门出具的租赁登记备案证明等材料到房屋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落户。

购房:最高可获6万补贴

买房|落户|租房|高层次人才|沈阳市|沈阳---

这些人买房能得最高6万津贴、租房就能落户……

沈阳户籍在沈阳就业创业,在2017年1月1号以后首次购房,并且承诺在沈阳就业创业五年以上符合条件的毕业生,还可以享受住房补贴,补贴的标准根据学历各不相同,博士毕业生是6万元,硕士3万元,本科生1万元。

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到各区、县(市)的人社局进行申报。申报要件包括:购房补贴申请表;毕业生身份证、毕业证、报到证、学位证;有工作单位的需提供劳动合同、聘用合同及其他用工形式的工作证明;社保部门出具的加盖公章的社保缴费凭证;在沈创业的需提供创业实体工商营业执照、纳税证明或免税证明;户口簿;首次购房的所属房屋权属证书(申请时如无房产证可先提供经备案的所购房屋网签合同)。

就医:10家医院开通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

沈阳市属10家三甲医院为高层次人才就医开通诊疗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就医将享受优先诊疗服务;顶尖人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享受免费体检。

10家医院具体是: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沈阳市中医院、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沈阳市中西医结合骨伤病医院(沈阳市骨科医院)、沈阳市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医院(沈阳市肛肠医院)、沈阳市第二中医院(辽宁省血栓病医院)、辽宁奉天中医院(民营医院)。

子女教育: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3个工作日落实

沈阳市将为引进的高级人才子女入学提供保障。顶尖人才的子女就读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在沈阳全市范围内自主选择就读。

申请人向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提出申请,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审核后转给市教育局驻厅窗口进行办 理。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驻厅窗口在收到服务申请的当日,将申请发回局内并确定责任处室,责任处室在3个工作日内落实好接收学校。

创业支持:择优给予创业补助经费

政府部门还将择优给予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不超过建设资金50%、最高100万元的经费支持;择优给予国家、省、市新批准组建的科技创新平台200、100、50万元补助经费支持。

符合申报条件的高层次人才,以单位为名义向市人社局提交申报材料,人社部门在审核后,将认定高层次人才的内容和情况向社会公示,如无异义,确定为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名单,整个工作时限为40个工作日。

来源:新北方、辽宁日报微信

采访人员:吴东洋

编辑: 王欢

《新北方》热线:024-23186688

点击了解更多新闻

独家|开学第一课 孩子们学习到最重要的内容就这俩字

关注|这项工资不能随意扣!但很多人并不知道.....

独家|微信钱包被转走9900元 只因他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关注|你的钱去哪儿了?人均消费支出最高的竟是……

这里是新北方,用新闻力量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