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满族美食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舌尖上的满族美食》。来源是福贝勒府。

舌尖上的满族美食。美食|满族|舌尖|小乳猪|先民|鹿肉---


舌尖上的满族

刘少才

美食|满族|舌尖|小乳猪|先民|鹿肉---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舌尖上的满族美食

肉类菜肴在满族菜谱中占主导地位,现在东北一些老字号的饭店,肉类菜谱都能见到过去满族菜谱的影子。其中禽兽野味占相当比例,就是现在的一些名厨手艺也源于古老的满族烹饪手艺。主要做法有“扒”“烧”“烤”“烀”“脔”等,其中“扒”是东北方言,意在炖煮肉食时,加火蒸发使水慢慢耗掉,使味更浓香,色调更美观。这是满族先人在长期狩猎中发明的一种野外烹饪法。它能使各种难熟的兽肉,如熊掌、鹿、狍、野猪的“蹄筋”成为宴席中的珍品。

晾肉:满族先民在狩猎中,所获猎物一时吃不完,便将肉切成薄片,放在阴干处风干,即成晾肉。晾肉多用野猪、鹿、狍子肉制成,后也用家猪外脊肉制,一般吃法是将晾肉切成细丝放锅内和少许白糖略炒后,用鲜汤没肉,放入姜丝、葱丝等调料,用文火焖至汤尽时,淋上香油即成。其色呈紫红,甜咸适度,越嚼越有味,成为饭庄的一道名菜。

坛焖肉:满族烹制野生动物的一种方法。相传,摄政王多尔衮在承德喀勒河屯行宫时,常猎野羊、狍子、虎等各种野味,用坛焖制而食。近世满族,常用腌好的猪肉块装入坛里,放入高汤没过肉,加料酒、盐、白糖,并在坛口放一小碗,内放少许小米和水,将坛烧开后,文火焖烧,至坛口碗内小米成粥状即成,坛焖肉原汁原味,肥而不腻,浓香酥烂,深受老年人与儿童的喜爱。

烤鹿肉:满族的传统食品。在部落时代,满族先民常在野外举行盛大的柳祭、水祭、火祭、天祭,多用鹿茸血作为祭品,是时,烤生鹿就成了美餐。其实,烤鹿肉原是满族先民的“天火肉”(用篝火烧的兽禽肉)的一种。鹿肉在今天已成珍品,但在满族中,一直到清末还是一种常用肉类。

烤小猪:原是满族先民祭天大典中一项供品,其做法是,用泥土将小乳猪整个包住,放在柴火上烧一夜,直到泥土成黑色,用木槌敲开,那时小乳猪滚圆焦黄,把蹄摘下,将肠掏空,把葱、蒜等调味品放入肚中,直蒸到调料味道都进去,才算完成。烤小乳猪传入宫里,成了清宫御膳中的烤乳猪。著名的北京全聚德烤鸭就是从烤乳猪移植过去的。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满族人汉化和社会进步,一些传统的满族特色肉类菜肴制作工艺也科学化,某些野味菜肴绝迹。现代社会,虽然家家有冰箱,但乡下满族人每年春节杀的年猪,把一部分肥肉腌在坛子里,以备一年的吃用。其余的用来改善生活,款待来客。最习惯吃的是白肉、血肠、猪肉酸菜粉条。吃饭时,把做好的菜连锅端上,桌下放一火盆,对准锅底加热。火苗徐徐升起,菜锅嘟嘟作响,众人盘膝围坐,从锅中直接夹菜,面前放一酱碟(放在火盆沿上)用来调味。这种不是火锅胜似火锅的传统吃法,至今仍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