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低增成为常态化意味着什么?( 二 )


基建低增成为常态化意味着什么?


基建低增成为常态化意味着什么?

但在地产调控高压下,土地财政链条难以形成闭合之势,加之城投信仰较过往出现松动,若没有其他融资渠道的开拓和补位,缺乏一般财政收入的地方政府又如何像过去那般大兴土木,此时我们不妨做个沙盘推演,首先阐明可能导致基建不会高增的几则现实原因,再对基建低增常态化的影响提出几点设想。

基建不会延续过往高增的现实基因

从当前政策方向来看,激活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是政策的一大发力点,基建的挤出效应受掣肘。从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仍在回落的同时,制造业投资增幅扩大,同时民间投资持续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然而从工业增加值来看,15年供给侧改革推进以来,国企性质企业的同比增速明显抬升,而私营企业则趋降,说明供给侧改革对民企产出有所挤出,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后续投资动力。在此基础上,基建对钢铁、水泥等工业企业的直接拉动效应中民营企业受益有限,民间投资中第二产业投资占比约50%,其中工业投资占绝大多数比例,因此基建对民营和小微企业实现由产到投的刺激效应可能较弱。另一方面,基建加码还可能挤压中小企业以及民企的信贷资源,导致民营经济的资金供需两面受困。综合考虑基建的挤出效应和当前政策组合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大力倾斜,基建加码的幅度可能不会如预期的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