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江南·人文 | 课植园的联想,在江南园林品味古人的诗与远方( 三 )
上海的文人园林虽不及苏州、扬州这般久负盛名,但位于城隍庙的豫园、南翔镇的古漪园、朱家角的课植园等,同样是江南园林中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其中课植园尤以中西合璧的特点,暗合了20世纪初上海社会形态的嬗变。
1912年始建课植园时,马文卿58岁。一座园,他建了15年,不紧不慢。为造课植园,马文卿曾游遍江南园林,每见一处胜景,均不愿放过,遂命工匠加以仿制,似乎建园过程,也是一种把玩。荷花池上一座九曲桥是仿上海豫园而建的;藕香阁与水月榭之间的一座亭子仿苏州狮子林而建;迎宾厅南侧一条长约20多米的碑廊,让人疑心到了孤山;甚至石库门建筑的门楣也为一座楼阁所用。
文章图片
▲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的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相传课植园占地96亩,植园占去三分之二,后来课园喧宾夺了主,植园只留下极小的一部分。以现存较为完整的课园部分而言,厅堂区较为忠实中国传统设计布局,而园林区则自由得多,随处可见中式与西式的混搭。据说厅堂区先于园林区而建,由保守到开放,建筑风格之变也是宅主思想之变。那正是风云变幻的年月,西学教育冲击着国学传统。
马文卿到底是清末遗少,最先建造的课植园厅堂区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着中国古典建筑的森严庄重:沿中轴线造“一壁三厅三井”,座西朝东,位于园子前部中央。不过出了第三井,园子竟似换了新天地,无论是西洋的设计结构还是建筑装饰材料皆可“拿来”。园林区中央进深七米的花厅就相当摩登,厅堂应用近代建筑技术取代了传统厅堂的中间步柱,显得格外宽敞明亮;天花板吊了顶,在洁白石膏板面拉出许多精美图案;地面铺的不是传统的粘土方砖,而是从德国进口的五彩花纹水泥地砖;廊柱不用圆柱用方柱,栏板则为几何图案。据说原本厅堂的窗户用的是彩色凸花玻璃,也是从欧洲进口的,只可惜如今“原装”玻璃均已破碎,一块未剩。
文章图片
▲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苏州艺圃
课植园中的课园,似乎是中国传统园林必不可缺的部分,真正别出心裁的是植园。如果说藏书楼是课园的点睛之作,那么“耕九余三”堂就是植园的神来之笔,只可惜,它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波中。朱家角的老人们记得,这幢建筑位于园西北面,两层高,用红砖砌成,俗称“红楼”,楼额上刻有“耕九余三”四个字。当时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扎眼与突兀,因为相比藏书楼的中西合璧,“耕九余三”堂是彻头彻尾的西式建筑,而与之毗邻的却是一大片水稻田。
稻田旁要一幢漂亮的洋楼干什么?原来,“耕九余三”堂门口曾有九亩水稻田,这里培育的“青角薄稻米”,是当年青浦地区和朱家角盛产的品牌。人们通常认为“耕九余三”针对的是人和地,殊不知商人出身的马文卿追求的是同样“耕九余三”的利润,即科学种田,提高产量,提升品性。拥有中西学养背景的马文卿,有意让课园的“学千悟万”往经学线装书上靠,让植园的“耕九余三”往科学试验田上靠。于是,若大的课植园便有了两种风格和功能迥异的主题建筑。或许“课与植”在定位之初就不仅仅是传统的“耕读情调”,更暗含了经学与科学的中西贯通。
作者:陆纾文
图片:未署名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超越|我国江南六大古镇之首,一直被其他古镇疯狂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 唯一|江南唯一的悬空寺,屹立几百年依然不倒,还拥有全国最大天然立佛
- 两岸小围炉|苦肉计?肖战同人文作者被爆是他的经纪人?
- 陶都|江南·人文 | 你了解泥土与火焰交织的陶艺吗
- 南浔古镇|江南最"牛"古镇,走出上百位富商,如今还被评为"世界遗产"!
- 人文|浙大四院人文产房,你想要的美好分娩就在这里!
- 大众日报|苏州打造“江南小剧场”
- 文化|江南·百镇 | 朱家角回答:何为江南古镇人居品质新高地
- 人文|喜讯!北京小汤山医院荣获医院人文建设两项奖项
- 玻璃|江南豪宅!一块玻璃一两黄金,一套家具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