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材|高值耗材治理,对医疗市场结构调整有什么影响?

医疗体系的结构性调整最后的落脚点还是需要通过提高医生的阳光性收入来彻底改变医生的经济动力 。
随着高值耗材全国集采的正式落地 , 作为首个纳入国家集采的耗材品种 , 心脏支架的价格再次重演了药品集采的下降幅度 。 不过 , 集采只是高值耗材改革的重要一步 , 面向高值耗材的治理将是全方位的 , 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从2019年发布的《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中一窥端倪 。
2019年7月31日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 在总体要求上 , 强调“理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体系 , 完善高值医用耗材全流程监督管理 , 净化高值医用耗材市场环境和医疗服务执业环境 ,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值医用耗材提升核心竞争力” , 这意味着在价格、监管、市场和服务四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治理 。
《方案》对高值医用耗材的监管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治理方案 , 既参照了针对药品治理的成功经验 , 也考虑到了耗材自身的特殊性 , 通过医保目录准入和集采建立医保支付价来对价格进行动态持续监管 , 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提升监管力度 , 实行两票制 。 同时 , 针对医院端的“以耗养医” , 除了提出零差率之外 , 《方案》强调了对医疗行为的严格监管 , 这将有助于解决只有零差率而无配套措施的挑战 。 严格监管之外 ,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医保激励措施来推动医疗行为阳光化也是《方案》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 这体现了耗材治理也延续了结构化调整的趋势 。
值得注意的是 , 《方案》特地强调了推动国产耗材提升竞争力 , 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监管领域将向国产耗材进行倾斜 ,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耗材可以避免严格监管 , 而是延续了和药品监管相同的思路 , 鼓励国内企业创新 。
首先 , 在完善价格机制上 , 《方案》提出了五点 , 核心是通过有效的监管链条来推动市场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 。 其中 , 编码统一和建立高值医用耗材价格监测和集中采购管理平台是基础性的工作 , 在这一基础上“建立部门间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 , 强化购销价格信息监测”将有助于全国的价格联动 , 为耗材价格谈判建立基础 。
高值耗材的医保目录也将随药品一样开始动态调整并“逐步实施高值医用耗材医保准入价格谈判 , 实现以量换价” , 这意味着产品目录和价格都将动态调整 , 企业原先进入医保就高枕无忧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建立高值医用耗材产品企业报告制度和建立高值医用耗材医保评估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 , 这意味着高值耗材管理将允许企业申报和监管评估相结合的手段 , 这对企业将形成双向的压力 , 进入医保不仅仅是降价 , 还需要考虑多个维度 , 要有能力说服监管层面 , 未来市场可能会进一步透明化 。
耗材也将实现零差率 , 这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医院的逐利机制 ,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形成一个有效的医保支付价 。 参照药品领域的改革 , 医保支付价的形成有赖于集采 , 《方案》提出 , “按照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促进市场竞争等原则探索高值医用耗材分类集中采购 。 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采购高值医用耗材须在采购平台上公开交易、阳光采购 。 对于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多家企业生产的高值医用耗材 , 按类别探索集中采购 , 鼓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 , 积极探索跨省联盟采购 。 ”由于没法进行一致性评价 , 耗材主要还是依靠分类集采 , 希望更多的开展跨省联盟的做法 。 这也意味着在无论是全国性的集采还是区域联合集采 , 跨省联盟将是政策主要推动的手段 , 这一方面是因为跨省才能形成更大的体量 , 另一方面也为政策下一步的走向提供参考案例 。
对于医保支付标准 , 一方面是通过谈判来建立 , “已通过医保准入谈判的 , 按谈判价格确定医保支付标准” 。 另一方面 , 也希望通过集采的方式对“类别相同、功能相近的高值医用耗材 , 探索制定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 。 随着医保支付标准的建立 , 未来利用集采的手段 , 通过以量换价来持续推动耗材价格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