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三只松鼠:销售冠军背后的危机( 二 )


丙烯酰胺是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2A类致癌物,可能使人致癌。事件一出,三只松鼠立刻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不是三只松鼠第一次曝光出质量问题。近年来,它是抽检黑名单上的常客,更是因为消费者在零食中吃出虫子,或发霉食物等问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
从2014年起,三只松鼠基本上每一年都会被曝光出食品安全问题。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2017年霉菌门事件——2017年8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发布公告称,三只松鼠于当年1月22日生产的开心果被检测出霉菌不合格,检出值为70 CFU/g,超出国家标准1.8倍。
尽管在霉菌门事件发生后,三只松鼠就表示公司已全面整改。但截至目前,黑猫投诉上与三只松鼠相关的投诉结果已经达到近700起,其中大多数为“吃出头发”“吃出虫子”“东西发霉”等问题。
而这次致癌事件爆发,更是让消费者看到:相比2017年,三只松鼠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发严重。
面对愈演愈烈的质量问题,难道三只松鼠真的坐视不管,任由危机爆发口碑下降吗?
事实上,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与传统炒货业公司自产自销的生产方式不同,三只松鼠自从成立开始走的就是轻资产路线。在其招股书便表示:三只松鼠主要从事自有品牌休闲食品的研发、检测、分装及销售,而产品的加工生产则由供应商来完成②。
这意味着,在三只松鼠的零食从原材料变成成品的过程中,供应商来进行原材料的收购,收购完成后由供应商进行加工。
而三只松鼠要做的,只是筛选供应商,等到供应商完成零食的制作后,三只松鼠再来进行质检、产品筛选和分装。
换句话说,三只松鼠的生产模式,可简单理解为“贴牌”:正如同三只松鼠对自己的定义那样,它们不生产零食,而是零食的搬运工。
也就是在这样的生产流程下,除了前期选择和后期检查,三只松鼠对零食的生产环节根本无法把控。更为重要的是,三只松鼠对于质量把控更是频频出现纰漏。
例如,在2016年年初,三只松鼠就爆发葵瓜子甜蜜素超标事件——彼时,三只松鼠被曝光不合格的产品奶油味瓜子,其甜蜜素含量检测为6.7g/kg ,超出国标所限定的6.0g/kg。
随后,三只松鼠进行了二次检测,并宣称检测结果没有出现超标情况。但是,三只松鼠送检的几个批次的检测结果却十分耐人寻味:它们分别是5.0、4.8、4.7、4.5、3.8、4.1③。且不提有检测值已经十分接近6.0g/kg,只单从这几个数值来看——为什么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添加素,居然会出现3.8到5.0这么大的误差?
这正说明,三只松鼠自己的质检并不稳定,而三只松鼠生产零食的代工厂质量问题或许也是一个巨大问号。
而想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或许要回到线下——然而,章燎原当年为三只松鼠所选的发展道路,却几乎堵死了这条路。
03艰难发展的线下
当年章燎原选择线上模式,一是看到了未来电商的发展潜力,二来则是为了避开线下已成气候的良品铺子等零食品牌。
如今三只松鼠线上发展受挫,不得不向线下扎根。可在它缺席线下的八年里,其他零食品牌盘根错节,占据了城市中最有营养的土壤,先天不良的三只松鼠还有机会吗?④
事实上,相比整体行业,三只松鼠在线下的布局明显要半拍:在章燎原选择布局线下渠道之时,市场已是一片红海。
横向比较,早在2006年良品铺子就开设了线下门店,如今更新换代已经演化至第五代。去年,良品铺子再次宣布进行品牌升级,提出“高端零食”的概念,对线下店铺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而十年之后,在2016年三只松鼠才在安徽芜湖开设第一家线下门店。这家店日销售额最高达到了15万元,开业一个月销售额达到了奇迹般的240万,引来业内同行的瞩目,很多人都认为三只松鼠的线下布局成功了。
然而,这样的神话只是昙花一现。
今年双十一后,三只松鼠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共有松鼠联盟小店785家,直营店164家。相比四年前,线下店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是它的营收增长却十分缓慢。根据其财报显示,在2020年上半年,其投食店营业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45%,占营业收入的5.9%;联盟小店营业收入1.57亿元,同比增166.1%,占营业收入的2.99%。
在三只松鼠近年来快速扩张线下的方案下,它的线下营收增长已经算十分迅速,但是从总占比看,线下收入仅占到公司营收的9%左右。而且,由于三只松鼠的战略方向问题,线上依然是它未来成长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