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不要过早逼孩子学这些东西,你以为是开发智能,实际上是扼杀天赋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礼物,我们不知道他们小小的身体里潜藏着哪些天分,只要稍微露出点苗头,就拼命地“浇水、施肥”,盼望有一天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但越是下大力气,往往越会事与愿违。有些东西不能过早地逼孩子学,灌输过多不但没有起到开发智能的作用,反而可能会扼杀娃的天赋。
从“倒背如流”到“一背就哭”,妈妈把“神童”生生逼成平庸娃
贝贝不到3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突然听到贝贝一边搭积木,一边嘴里碎碎念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妈妈大为惊讶,要知道,自己平时工作忙,可从来没有教过孩子三字经啊!而且贝贝还没有上幼儿园,就能背下来挺长一大段,这是从哪儿学的呢?
妈妈问贝贝,贝贝说跟会说话的玩具熊学的。
妈妈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欣喜,心想“我不会生了个神童吧?”
过早|不要过早逼孩子学这些东西,你以为是开发智能,实际上是扼杀天赋
文章插图
从那以后,妈妈每天都教贝贝背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很快都被提上了课程表,硬性要求,每天必须背会2首诗,背不会不准玩。
一开始贝贝还比较配合,没到两个月,只要妈妈说“过来背诗”贝贝就开始大哭,到后来还发脾气,把之前倒背如流的三字经也全忘光了。
妈妈只好放弃了对贝贝这个特长的培养。她很疑惑,为什么孩子明明有“神童”的天资,最后却成了平平庸庸的娃呢?
过早|不要过早逼孩子学这些东西,你以为是开发智能,实际上是扼杀天赋
文章插图
妈妈咨询了身为幼儿园老师的闺蜜,闺蜜说:“你这纯粹是拔苗助长!孩子一开始接触国学,是出于兴趣,在玩中学,你现在每天把这么重的负担强加在娃身上,形成了‘超限效应’压迫,娃就渐渐从喜欢变成排斥了。”
心理学理论:父母触犯“超限效应”=扼杀孩子天赋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教堂里参加募捐。
活动开始前,牧师先发表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出口成章,很有感染力,决定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不停地重复差不多的内容,马克·吐温开始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意思一下赶紧走。
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在滔滔不绝,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又10分钟过去,牧师终于收住了絮絮叨叨的长篇大论,募捐活动才正式开始,马克·吐温很生气,不仅没捐一分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枚硬币。
过早|不要过早逼孩子学这些东西,你以为是开发智能,实际上是扼杀天赋
文章插图
这个故事在心理学上很有名,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就是指在过多、过强的刺激下,或过长时间作用下,人会对原本不反感的事情产生逆反心理。
就是不注意把握分寸火候,把事情做过了头,引起对方不适,加重对方厌烦。
对任何人都一样,尤其是在孩子身上表现最明显。
比如孩子本来挺喜欢弹琴,父母觉得娃有艺术细胞,就逼孩子每天练琴2个小时,孩子最后宁可用刀子划破手指也不练,最后父母只得放弃。
过早|不要过早逼孩子学这些东西,你以为是开发智能,实际上是扼杀天赋
文章插图
郎朗谈到自己的童年时说,我小时候就是被我爸逼着天天练琴,那种严苛我永远也忘不了,虽然我现在成了钢琴家,但我得向大家说明,我的这种成功模式很难复制,没有几个孩子能坚持下来,大家轻易不要尝试。
过早|不要过早逼孩子学这些东西,你以为是开发智能,实际上是扼杀天赋】除了学特长,英语、数学、语文、阅读、绘画,包括体育运动,都是如此,不可用力过猛,否则会把孩子好不容易露出的天分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玩即是学,学即是玩,孩子最初的成长方式,是最理想的状态
《圆桌派》中窦文涛说,对孩子过于苛刻,如果将来孩子成功了,他会感激父母,但如果将来孩子不成功,他会一辈子怨恨父母。
于丹谈到自己的童年说过,父亲从不强迫她学习,比如今天背诗,不想背,一溜烟跑了,跑了也就跑了,下次再说,从来没有追回来必须背的情况,反而是父亲自己喜欢研究古典文学,引发于丹的兴趣,这兴趣陪伴了她整个人生。
过早|不要过早逼孩子学这些东西,你以为是开发智能,实际上是扼杀天赋
文章插图
回溯孩子婴儿时期的成长方式,就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玩和学合为一体,循序渐进,这才是人成长的最理想状态。
如果你爱孩子,请让他自己开发潜能,不必逼迫,不必强求,给他营养丰盛的土壤,他会自己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