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沪上坐论营销云( 二 )


第一,如果企业要通过一个中立的技术服务商,去建立第一方的数据中台业务生态,会有大量的制约。因为数据被割裂,企业很难获得本属于他的数据,同时,企业作为第一方,需要供应商帮助自己来实现数据结构的清晰,也需要内部组织体系结构的优化。
第二,第二方能不能对它的数据的流出或回流做一定的比对等,帮企业去丰富自身数据结构的合理性。
第三,第三方数据的质量和合法合规性。
杨海川认为,在一体化需求之下,中国营销云出现巨头的概率比较低,但市场会比较大,因为很多事情需要每个人拿出自己的特色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他的结论是:不诞生巨头,但是会诞生一个巨量的生态。
PacteraEDGE 全球业务副总裁 张海飞
PacteraEDGE 全球业务副总裁张海飞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一家全力模仿 Adobe 的企业最后走进了死胡同,以失败收场。他认为,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甚至资本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从整体看,张海飞坚信中国 To B 领域会崛起自己的 Adobe”。
他认为 Convertlab 是一家产品公司,能力偏产品,当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要走哪条路。
一村资本 倪天旸
一村资本倪天旸并不认可“中国的 Adobe”这一陷入思维定式的叫法,由于中外发展环境不一样,比如从流量生态来看,美国电商的数据量级与中国是天壤之别,他认为强行对标是一个伪命题。
在倪天旸看来,中国企业更应该把 Adobe 当成一个转型非常成功的公司来看,其转型过程更应该引起思考。中国的甲方企业虽然表面上强势,但其数字化理念依然很弱,被流量平台和巨头牵着鼻子走。他认为,企业主掌控自己的数据,中国才有机会出现类似 Adobe 这样的第三方公司,来提供全域、全渠道的服务。所以,企业对数字化的理解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营销|沪上坐论营销云
文章插图
Convertlab 刘金砚
来自 Convertlab 的刘金砚认为,中国企业追求快速发展,对基础性建设的投入甚至对基础建设的信任度都是不足的,有些企业对通用性软标准匹配的先进性也并不认可,很多企业习惯于快速拷贝别人的成功经验。这是营销云发展的不利因素。
从流量时代到数据化时代,刘金砚认为,所有的失败是小事,所有的成功不是小事,国内肯定会出现企服巨头,但是否与 Adobe 一样的形态还不好说。Adobe 从营销服务类的工具,到创意型平台等,其发展步伐也是根据大家的认知程度来扩张。
刘金砚表示,在国内,第一前提条件一定是数据的合理合规和开放性,另外,在数字化时代,中国企业自身的运营能力也是存在挑战的。
佳农集团佳农云果 CEO 姜磊
佳农集团佳农云果 CEO 姜磊认为,虽然 Adobe 在起步之初也没有固定的方向,但其向云上转型的力度是坚定的,也切实抓住了企业的真正需求。国内企业可能没有真正抓住企业的需求痛点。
营销|沪上坐论营销云
文章插图
Convertlab 唐海洋
来自 Convertlab 的唐海洋认为,中国能否出现 Adobe 这样的企服巨头,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来看。内因方面,Adobe 确实创新了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是对老的模式会带来挑战,企业是坚持单一产品还是往矩阵化走,需要作出抉择。Adobe 通过挑战微软、苹果等巨头,虽未成功,但建立了对接生态的开放心态,这一心态是营销云企业必须具备的;外因方面,如果不做开放生态,整个市场蛋糕就起不来。
红杉资本 刘雨坤
来自红杉资本的刘雨坤认为,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限到具体的需求当中去,市场上同一领域的前几名公司,软件并无太大差异。营销云服务商要么在一个能形成品牌的市场前,形成自己的品牌,才有可能变成 Adobe。一旦成长为千亿美金的公司,背后一定有非常清晰的服务逻辑。
刘雨坤表示,那些对标美国的看法,基本上默认中国的需求会慢慢变成美国一样,多年实践下来并非如此。他与高鹏持相同观点,认为在中国很难教育客户,需要等客户自己有这个意识。他认为,要选好客户,客户真的有这样的需求,而且不拒绝客户在营销云之外的需求。
高健凯对此补充道,最重要的是合作伙伴要有这样的客户,这点非常难,中国有众多的企业服务软件公司,能够建立起生态的几乎没有。
03
小结
本场闭门会尝试从多个角度去厘清中国营销云的发展问题,热烈且不乏思辨。
关于究竟要不要对标 Adobe,与会嘉宾对这个问题本身是存在争议的,反对者认为中外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不同,对标意义不大,中国的营销云应该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