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小时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文章插图
1.驯兔记:努力听话、变成兔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故事,叫《驯兔记》。
后来,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奇幻短片,豆瓣评分8.3。故事讲的虽然是孩子,但是父母们倒很值得一看。
皮皮鲁上小学了。他聪明,不循规蹈矩,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可是这样的他,在班主任徐老师眼里,却成了调皮捣蛋、故意抬杠的叛逆学生。
上学第一天,徐老师问了一个问题:皮球掉进深坑里该怎么把它弄出来?
当徐老师问到皮皮鲁时,他却说:如果水坑深的话,那就让爸爸再买一个。不应该让孩子为了一个球冒险。
皮皮鲁的回答让老师很下不来台,“老师不对你对是吧?”
“谁正确谁对”,皮皮鲁坚持。
徐老师正准备批评他时,李晓曼同学挺身而出,她说:同学们,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她多辛苦啊,每天站那么长时间,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能跟老师顶嘴。
文章插图
话音刚落,李晓曼摇身一变,成了兔头人身。同学们吓得一哄而散,徐老师则喜不自胜,忙向校方汇报了这个好消息。原来这所学校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变成兔子。
于是全班都开始向兔子李晓曼学习,努力听话、变成兔子,孩子们也在鼓励和教育下纷纷变身。除了皮皮鲁。
父母、老师很头疼,竭尽全力让皮皮鲁变兔子:
比如把他的伙食全都改成胡萝卜;把柜子上的玩具车都收掉,换成长耳朵兔子公仔;为了能尽快出红眼珠,把孩子的屋子刷成了红色……
文章插图
最后,皮皮鲁还是没有变成兔子,但是他选择伪装和妥协,戴上了兔子的头罩,父母老师终于开心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故事的最后,郑渊洁扮演的熊猫,对皮皮鲁说:孩子,没关系,这只是一个童话。
文章插图
可是,这真的只是一个童话吗?
2.
当我们变成“兔子”之后,会发生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变成兔子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一、变成兔子之后,我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可能会不敢要。
知乎有个网友自诉:
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路过路边的糖果摊,奶奶指着说:“想要吗?”
我摇摇头说,“不想要。”
奶奶满意了,说:“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
可我心里模糊地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了下来,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哪怕是自己想要的,也不敢主动去要。
文章插图
二、变成兔子之后,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可能会被迫接受。
朋友Crystal有一次跟我吐槽:
“从小到大,我不能吃油炸食品,不能喝碳酸饮料,上了大学以后第一次和同学吃油炸,快哭了……
“我喜欢武侠,想学文,以后成为金庸那样的巨侠,可我爸妈非觉得学文没出息,硬逼着我学计算机,可我真的对高数、编程不感冒……
可是,哪怕自己再不想要,最后还是得全部接下来。
三,变成兔子之后,我们可能会优先考虑别人的需要,并且把别人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圆桌派》里曾经分享:
小时候,她为了讨好妈妈,在妈妈面前表现“我是一个节约的好孩子”,所以省下自己买早饭的钱,肚子饿了就去捡别人吃剩的东西……
3.变成兔子的心理过程
再往深层走一步,变成兔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心理过程呢?
当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敢要时(比如想吃糖却不敢要),或者被迫接受自己不想要时(喜欢文学却被逼学计算机),或者讨好别人的需要时,我们攻击性向外释放会受阻和压抑。
打个比方,就像是习武之人修习《葵花宝典》,阉割了自己一样。
文章插图
攻击性,作为我们活着的重要心理动力之一,如果健康地发展,需要两点:
一个是攻击性向外。
另一个是象征化,不是直接用肉体去攻击,而是象征化地让自己更加的有成就,获得更好的成绩,赚到更多的钱等。
- 月经|产后多久来月经才算正常来得越早就表明恢复得越好吗
- 越来约|要想让自家的男孩越来约优秀,每天给他说三句话!
- 产科|产科男医生越来越多,接产时男医生会避开产妇隐私吗这些要了解
- 孩子|孩子越大越不和父母说话:不懂沟通的父母,永远打不开孩子的内心
- 孩子的免疫力越来越差了吗?因为粑粑麻麻的这几个习惯……|育儿宝典 | 免疫力
- 想不到|小时候不和父亲亲近的女孩,将来会拥有怎样的人生?你或许想不到
- 家长|给家长们的忠告:如果你有个女儿,这些事知道的越早越好!很重要!
- 孩子|孩子的孝顺程度,跟胎教息息相关,胎教越成功孩子越孝顺
- 肠胃|要想孩子不积食,这2种食物少给娃吃,吃的越多,孩子脾胃越弱
- 夫妻之间|夫妻间相差多少岁最合适越接近这个数字,生出来的宝宝越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