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链重构新型人际关系网络( 三 )


徐蔚介绍 , “智慧码链”不仅可以记录所有过去发生过的链接 , 同时也可以记录下那些根据人的意愿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链接 , 从而杜绝了违背人们意愿链接的发生 , 并且还能够挖掘岀人们需要的潜在服务 。 所以从哲学层面来说 , 码链思想是基于东方文明:以人为本 , 道法自然的理念 。 人是社会的核心 , 所有的链接传播都必须以人为本 , 而并非算法 。 所以人可以通过二维码扫一扫 , 眼睛看一看(徐蔚发明的穿戴设备“御空眼镜”) , 随时随地地接入真实世界、真实场景链 。
码链思想的数字人理论把人与自然 ,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予以了清楚的描述 。 不仅阐述了生产环节的剩余价值还包含了流通环节的剩余价值 , 不仅是物质世界的物的交换 , 还包含社会信用指数的现实意义 。
徐蔚阐述说 , 二维码扫一扫 , 也就是人类在真实世界面对面 , 扫一扫二维码即可以接入 , 这一点是互联网做不了的 , 因为对于真实世界来说 , 有个5W元素(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为什么) , 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却只有一个IP , 不存在5W , 因此就会产生各种各样乱象 。 5W是人类世界真实存在的原因,5W就是建立一个一一映射的对应的关系 , 无论你是在真实世界做了一个交互,或者说是行为动作 , 也或者是在互联网的世界做了一个交互 , 它都会一一映射 , 成为一个四维空间的码链世界 。 而所有这些行为 , 都可以记录在行为发生地所对应的物理空间 , 也是“网络物格” , 简称“物格” 。
一码一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 , 不是人眼睛看得见摸得着的 , 一码一世界存在于人的内心 。
码链是以二维码扫一扫接入形成的链条 , 每个二维码都代表着每个个体在5W时空的行为 , 二维码只是一个接入方式 , 而码链则是记录每个个体DNA的行为 , 这个行为所形成的行为交互记录相叠加而形成的链条 , 徐蔚称其为“码链” 。 码链是利用二维码链式信息结构来验证与储存信息数据、利用分布式的网络来生成和更新信息数据、利用二维码的唯一性来保证信息数据的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智能合约来操作数据转化的一种全新分布式基础架构 。
徐蔚认为 ,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能和互联网相提并论 , 是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沟通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桥梁 。 更进一步 , “移动”的不再是“互联网” , 而是“物联网” 。
徐蔚介绍说 , 码链可以被看作一个时钟 。 码链给了人们一个选择 , 或者一个答案 。 这个选择就是二维码上记录的时间 。 码链给了社会另外一种时钟的选择 。 码链时间具有不可逆性 , 二维码上记录的时间是不可逆的 。 同时 , 码链也是不可改的 。 码链时间是由事件堆叠而成的整个码链体系 , 实际上给人类、给社会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用的时间 。 在过去 , 人们拥有的时间是国家授时中心颁布的时间 。 它是物理的时间 , 由于这个时间是中心化发布的 , 这个时间很精确 , 但是人们在社会中交互的时候对这个时间的使用却很难做到精确 。 在这个时间里 , 时间和事件也无法紧密地结合 。 而码链的时间却是由事件堆叠而成的时间 。 这个时间里每个事件都对应一个时间点 , 每个时间点都存在一个二维码当中 , 而二维码是按照事件先后顺序紧密相连的 。 每一个事件都是另一个事件的时间证据 , 也就是码链关系中的溯源 。
从空间的角度看码链 。 每一个用户在这个体系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二维码 。 这个二维码包括一个钱包的账户 。 与此同时 , 用户还会有一个余额数字 。 这个二维码可以先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空间坐标 。 而在这个二维码上会存在一个值 。 这个值可以是标量 , 例如账户的余额 。 这个值也有可能是个向量 。 如果一个二维码账户是被智能合约所控制的 , 那么这个值就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向量 , 向量的特性是有方向的 , 有条件的 。 有了坐标 , 有了标量 , 还有了向量 , 我们在这个空间能干多少事情就无须烦言了 。
码链的空间可以被个人控制 , 空间从来就不是一个个人能够控制的东西 。 但是现在码链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 这种可能性就是个人控制的点与点之间所能形成的码链空间关系 。 而这个关系就是一个人可以拥有“我的物格” , 可以通过码链的全球PIT唯一标识来取代密码识别验证 , 成为每个人 , 可以真正控制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