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青萍|互联网诞生记:风起于青萍之末( 三 )


于青萍|互联网诞生记:风起于青萍之末
文章插图
图注:被誉为 '' 互联网之父 '' 的拉里 · 罗伯茨'' 我除了要按照我内心自然产生的愿望去生活之外,别无它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 · 黑塞这样说过。无功而返的泰勒脑筋一转,计上心来。他找到署长,称这个项目迫切需要罗伯茨的加盟。署长说既然这个家伙很重要,那就把他招来吧。泰勒苦笑一下,说他三顾茅庐了,可对方不想来,随后他将了署长一军:'' 你不是掌握着林肯实验室的经费吗?难道你没有办法让这小子为我们工作?'' 署长随即抄起电话,接通了林肯实验室。过了一会儿,他笑着对泰勒说:'' 让我们等着瞧吧。''再说林肯实验室这一头,放下电话的实验室主任把罗伯茨叫了过去,吞吞吐吐地说高级研究规划署对他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建议他过去。作为聪明人,罗伯茨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认为我不知道其中的真相,那就是在侮辱我的智慧。'' 是电影《教父》中的一句经典台词。1966 年 12 月,罗伯茨 '' 乖乖 '' 地来到高级研究规划署报到,他后来说自己是受到了 '' 挟持 '' 而成为泰勒的手下。泰勒的眼光果然很准,'' 归顺 '' 后的罗伯茨很快开始完成他的联网构想,其中借鉴了克兰罗克的分组交换技术的理念。'' 聪明的人总是用别人的智慧填补自己的大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 · 詹姆斯这样说过。1968 年 6 月,罗伯茨提交了《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报告,提出首先在美国西海岸选择 4 个节点进行试验。这 4 个节点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大学。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1969 年 10 月 29 日,晚上 10 点半,参与阿帕网建设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查理 · 克莱恩与斯坦福大学准备实现对接。他准备首先传输 5 个字母 ''LOGIN''(登录),以确认是否已经连接上斯坦福的计算机。这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克莱恩按捺住兴奋的心情,首先输入了 ''L'',对方在电话里确认收到。接着是 ''O'' 也成功传送了过去。但输入 ''G'' 时,系统突然崩溃。不过 ''LO'' 的传输已标志着阿帕网的成功问世!参与该项目的一位教授调侃说,'' 根据语音判断,‘ LO ’可以代表‘喂’(Hello),这是我们向斯坦福同行们致意和问候。'' 有媒体评论说 ''LO'' 应该是 ''Lo and behold!''。这是一句美国俚语,意为:'' 哟,你瞧!''在保罗 · 弗赖伯格、迈克尔 · 斯韦因联合著作的《硅谷之火》一书中,是这样记录此事的:'' 斯坦福研究所曾经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过深入的计算机连网的研究工作。1969 年,该研究所参与了美国国防部的一个项目的开发。该项目的参与者试图研制一个计算机通信系统。即使在出现核战争或某种其他危机时某些组成部分瘫痪,该系统仍然能够继续运行。第一个远程终端连接是在斯坦福研究所与 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间进行测试的。这个实验性系统后来扩展为一个广域网,称为阿帕网,它将国防部的研究所和院校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且为计算机用户提供了远程登录和文件传输等服务,后来又提供了电子邮件服务。''
于青萍|互联网诞生记:风起于青萍之末
文章插图
图注:保罗 · 弗赖伯格、迈克尔 · 斯韦因 合著的《硅谷之火》在 1970~1975 年担任高级研究规划署署长的史蒂夫 · 卢凯西克后来说:'' 我们并没有刻意要用互联网把全世界连接起来,但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洛斯 · 阿拉莫斯的灯光是术士们熬夜的地方;是拯救了世界,还是毁灭了它,只有时间能证明。'' 文字出自詹姆斯 · 迈瑞尔的《天秤座:重量与测量》。拉里 · 罗伯茨由此获得了 '' 互联网之父 '' 的美誉。不过,前面提到的雷纳德克兰罗克以及罗伯特卡恩、文特塞尔夫都因自己的贡献而被人称为 '' 互联网之父 '',其中塞尔夫曾谦逊地对采访人员说:'' 你应该清楚这个头衔很不公平。互联网至少有两个父亲,更确切地讲,它有数千个父亲。我只是在最初 10 年做了些早期工作。''而英国人则推出了自己的 '' 互联网之父 '' ——蒂姆 · 伯纳斯 · 李爵士。他们在 2012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特意设立 '' 感谢蒂姆 '' 环节,蒂姆作为英国人眼中的互联网发明者,坐在电脑前,接受了来自全世界的感谢。后来成为谷歌 CEO 的埃里克 · 施密特曾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 如果‘计算机和互联网’是一门传统科学的话,那么伯纳斯 · 李无疑将获得一枚诺贝尔奖章。''乔布斯也做了把火炬手'' 仿佛蒙在我眼睛上的纱布被揭开了,'' 乔布斯曾这样评价施乐研究员展示给他看的 Smalltalk 技术,'' 我看到了计算机产业的未来。''1969 年,泰勒将位置让贤给了罗伯茨,离开了高级研究规划署。一年后,他进入了施乐公司,分管该公司的研究中心。在这里,他再次点燃了创新的火花,连接计算机的以太网技术、用于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改进后的鼠标技术开始在这里相继出现。1979 年年底,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风闻泰勒麾下的施乐研究中心有许多很炫的技术,于是找到施乐公司,以允许对方购买一笔苹果原始股的条件获得了进入该中心参观的机会。'' 那么做太愚蠢、太疯狂,我要想尽办法阻止乔布斯获得更多的信息。'' 施乐研究中心研究员阿黛尔 · 戈登堡对公司此项决定非常不满。她在演示时,只向乔布斯演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技术。想想乔布斯是何等人物,他一眼看出了对方在敷衍他,于是致电施乐总部表达不满。过了几天,施乐总部要求研究中心向乔布斯重新演示一些最新成果。乔布斯第二次进入施乐研究中心时,阿黛尔他们故技重施,想再次糊弄乔布斯。这次乔布斯火了,他怒斥:'' 别说这狗屁玩意了!'' 要求对方拿出真家伙来。施乐的工程师合计了一下,决定把融合了实现联网、图形用户界面技术以及鼠标技术的 Smalltalk 展示给乔布斯看。但他们决定只把演示版展示给他看,机密版仍深藏不露。他们以为这足以会让乔布斯眼花缭乱的,借以把他打发走。但乔布斯他们是有备而来,来之前阅读了施乐研究中心关于这项技术的论文,因此在看演示版时,知道对方仍没有拿出真格的。乔布斯再次致电施乐总部进行抱怨。施乐总部于是给研究中心来电,命令他们把最新的技术展现给乔布斯他们看。阿黛尔气得愤然离场。随后的展示让乔布斯兴奋地像猴子般在现场跳来跳去,不断地发出惊呼,并感叹施乐是坐在一座金山上。不过,施乐公司不知道如何挖掘这座金山。但是乔布斯知道,并开始在这座金矿上打洞,他让苹果公司在麦金塔电脑上采用了图形用户界面技术以及鼠标,从而开创了个人电脑的新时代。而微软联合创始人盖茨后来又从乔布斯那里 '' 盗 '' 走了图形用户界面技术,从而打开了 Windows 的时代之门。但当时乔布斯没有认识到 Smalltalk 中联网技术的巨大潜力,忽略了这项技术,因此苹果在联网技术上进展不大。不过,他狂挖施乐研究中心人才之举,使得这项技术的火苗也进入了苹果公司。后来美国在线通过与苹果公司合作,'' 盗走 '' 了这把普罗米修斯之火,从而在应用层面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以后会讲到这个故事。施乐的以太网技术后来转移到了 3Com 公司,这家公司和它的竞争对手思科把它推广开来,从而在技术层面上推动互联网向更广阔的的领域拓展。也许应了 '' 薪尽火传 '' 那句话。1983 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军事网和用于民间网。后者很快催生了一批商业网站,互联网随之进入了蓬勃发展期。阿帕网在 1989 年被关闭,1990 年正式退役。《硅谷之火》这样写道:''1981 年,阿帕网大约有 200 个站点。1993 年,整个网络改用一种新的协议,它采用了新的数据传输方法,使整个计算机网络能够互相连接起来,这样,阿帕网就演变成为一个网中之网。1986 年,该网络大约有 3000 个网站,3 年后,网站数量猛增到 15 万个。于是这个网中之网被人们称为因特网(国际互联网)。''泰勒主导下的施乐研究中心的众多成果没有被施乐很好利用,而是为包括苹果、微软、惠普、3Com、思科等一批公司做了嫁衣。乔布斯后来这样评价施乐:'' 他们当时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拥有些什么。''曾任苹果公司高管的罗思 · 约翰逊说过:'' 创新就像是一个神奇的十字路口,人们的想象与生活的现实在这里交汇、碰撞。问题是,很多公司本身的想象力就不够,他们对现实的理解又告诫他们许多东西只能停留在想象中,根本实现不了。''泰勒离开施乐之后,把家安在硅谷的一个高地上。他的生活一度与他开创的互联网时代绝缘,家中没有手机,也没有一些常用的办公设备。他呆在自己的世界里,种菜、看书、听音乐、下厨房,'' 我有狗,有书,有音乐,有电脑,还有 1400 英尺高空的美妙的空气。''他曾调侃:'' 我早就预言了互联网。1975 年,所有的技术都已经准备好了;1985 年,所有的技术都应该很平常了;而直到 1995 年,居然才开始起飞。看来,我对时间的规划很糟糕。''1999 年,美国政府准备向泰勒颁发美国技术奖章,这是一项国家级荣誉,计划由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颁发。结果,半隐居状态的泰勒不想到华盛顿去领奖,他说:'' 我这辈子出差已经出够了,现在只想呆在家里,实在不愿再出门。''贺拉斯在《诗艺 · 诗学》曾写到:'' 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