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看看14位书友的回答( 四 )


古人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被互联网毒害的更是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主动放弃自主思考的人们,而不是时代的精英。
科技是把双刃剑,互联网作为传播工具的载体推动「娱乐至死」的时代前进,或许是资本家的胜利,全民狂欢的胜利,人类命运的悲哀。
书友【听到】的回答:互联网很大程度地便利了我的生活,但同时我觉得也失去了一些。
比如不会找到一家老店,习惯地吃饭,在网上交谈的时候,可能不会太真心,只会在点外卖,会是找更多的「朋友」…
可悲的是,我可能会渐渐习惯这一切,而忘记了另一份的心情。
其实,我外婆是不大会用手机的,她将家人的电话号码抄录在一个本子上面,我觉得朴实,适合这样的老人,微微心安。
这个时候,互联网造福了一些人,但更多的人可能被抛弃了。
时代所趋,适者生存。
还是有点不舍得。
习惯电子书,习惯视频通话,习惯有距离,渐渐习惯这个冰冷的世界。
曾记得,纸质书带来的实在,家人齐聚一堂的温馨,修东西比换东西更加频繁,还是记得温暖的谈话声,而不是语音。
好像还有很多吧!只是会变成回忆。
但,都会习惯。
书友【灵兮】的回答:网络上学到的一句话:人人都要有一套瑞士军刀,你可以用它切菜,也可以用它防身或是开锁,或是当着工艺品来欣赏。选择能力,处理能力和整理收集的能力才是我们在新媒体时代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
网络,人工智能或是电脑都是工具,如何使用取决于人。大趋势如此,个人的力量如此微小。我们要适应,而不是抵触。
日新月异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有智慧有构架的人,学习驾驭知识,而没有自我的人,只能随波逐流,这最终导致的是精英人才越来越尖端,越来越强大,而普罗大众只能被娱乐至死,随着技能的失去,他们能分享的资源越来越少,有点儿像秋天里的叶子飘落的过程,壮观而美丽,但是残酷。
因为网络,我才知道我在学校里浪费的那些年太可惜了,很多知识是不值得去死背硬记的。
过去我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存储知识的树叶,而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找到自己需要的树叶,做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品。
书友【进击的石头】的回答:爱迪生曾经说,我要使电灯便宜到让蜡烛变成奢侈品。后来他真的做到了。
石英表真的比机械表精准,但是机械表变成了奢侈品。电视让电影上升为一种艺术。
文艺复兴之前,画家很少画自画像,因为以前没有玻璃镜子。
甚至某种意义上讲,玻璃镜子的出现,让人们更多的开始审视自我,思考自我,对于zheng'zhi和哲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守旧派为了利益,总是一代代妖魔化技术,而技术造就了今天的人口分布,大都市,生活方式……无法尽数。
有人甚至论证过,如果没有电话,就不会有摩天大楼。
因为信息交流不便的话,一个大楼那么多人工作生活在一起是无法实现的。
我是很崇尚技术的。
就如很多人在网上评论吃饱了撑的,会说,袁隆平的错。话糙理不糙。
互联网是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是,它扩大了智人种群的样本规模,如果单个个体产出少了,但是因为交流便捷,所以整体产出高了。技术无罪。
我一直希望,我们不要为了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去做蜡烛,去做机械表。变成了最焦虑的中产阶级。
大佬告诉你电灯不好蜡烛好,烛光晚餐最浪漫,大佬告诉你石英表不好机械表好,身份的象征……,当然也会有大佬告诉你互联网不好。

回答|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看看14位书友的回答
文章插图
书友【XZ】的回答:对于我们而言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给整体带来巨大的福利,问题是很多时候整体的福利进步和你是没有关系的,作为个体,你是做享受技术进步带来巨量福利的少部分人群,还是要做被收割的韭菜?
如果你想做享受福利的少部分人,你就用主人的姿态去迎接新技术,用新技术去收割别人。
不要把自己变成新技术的奴隶,被别人收割。
互联网塑造的浅薄型的大脑,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
问题是如果你有这主人的心态,能保持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你在互联网时代是如鱼得水,你避开了这个技术的坏处,充分的享受这个技术带来的福利。否则,你就会变成韭菜,不停地被收割。
书友【Aris雪】的回答:首先,我们和互联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就像鱼儿和水一样,生活中离不开电脑和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