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看看14位书友的回答

本周,我们读书会推荐的书籍是:《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作者尼古拉斯·卡尔发现,随着互联网工具的普及,我们的大脑也被我们所发明的工具改造了。

回答|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看看14位书友的回答
文章插图
昨晚的读书会上,书友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了谈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好处与弊端。
很多见解都特别发人深省,读完会让我们对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介,有一个更清楚直观的认识。

回答|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看看14位书友的回答
文章插图
书友【轻歌】的回答:书中提出了一个最大的悖论: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我则认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给我们便捷的搜索信息的功能,又掠去了我们的时间。
这本书首先为我们描述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人类的阅读模式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已经不能安安静静地去阅读一本书或一篇较长的文章,因为互联网会在你阅读时蹦出各种各样的信息来干扰你的注意力。
相应地人们也失去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思考力。本来我们想让计算机为人类服务,却不曾想,计算机反过来部分地操纵了我们。并且,科学家们预测: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思考。这个我们估妄听之。
但我始终坚信: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大特点恰恰就是人最不可能计算机化的部分,是我们思想和身体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塑造我们心灵和思维的经验,是我们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能力。所以对互联网的前景,我们并不应该抱以悲观的态度。
书友【追风】的回答:这本书并没有令我眼前一亮,或许是因为在这之前已经读过几本与媒介批判相关的经典书籍。
一谈到互联网对人的思维的影响,便让我想起BBC的一部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当我们说互联网对我们的思维产生负面影响时,总是倾向于将大部分罪过归因于技术,然而,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每一种技术都即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
在印刷术大规模普及的年代,伊尼斯也曾批判,与口头媒介注重时间传统相比,纸质媒介却更加偏向空间传统,偏向时间传统的口头文化倾向于传播复杂、深度的知识,而偏向空间传统的纸质媒介为了使内容能够伸向更广大的地域就必须降低它的难度和深度,让它更具有传播性。
而到今天,我们对互联网和书籍的态度,与曾经伊尼斯对口语传播,和书面传播的态度何其相似。
但我们可以看到,口头传播并没有消失,书面传播后来成为主流,并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锻炼了我们线性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那么,对于互联网呢?互联网对我们的思维影响有利的一方面就在于它极大地发展了我们发散思维的能力,通过视觉、听觉的融合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我们的协调式思维。同时网络上极其丰富的图文音频等信息极大地帮助我们拓展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信息爆炸并非互联网的特权,在古代,书籍的大规模传播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同样意味着信息过载,面对人类史上浩瀚无垠的书海,我们为什么没有因此感到无所适从?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得益于对信息的归纳整理即对书籍的整理编码,以使其合法有序地流动,信息被公民获取后,公民能够驾驭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为自己谋福利。
而在互联网时代,至少目前为止,人们难以对信息泛滥进行有效整理,难以分辨信息真伪好坏,缺乏利用信息为自己谋福利的媒介素养,任由泛滥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由此看来,互联网并非是个纯粹的恶人。但是即便如此,仍有无数人沉迷其中、深受其害,也有许多人对它「谈虎色变」。

回答|互联网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看看14位书友的回答
文章插图
实际上,没有哪一个时代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我认为毫无疑问信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而互联网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作为信息革命的一个侧面是无法避免的。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这些负面影响为什么会产生以及能够通过什么举措去改善。
正如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给我带来的启示:在谈论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我们必然不能忽视其背后更加深层次的原因———资本的力量。
所有算法正是针对人性的弱点设计的,泛滥的、碎片化的垃圾信息是为了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好让我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屏幕上,再将我们的注意力卖给广告商,以获取源源不断的收益,而广告商又通过广告投放以激发人类无限的欲望,以此促进商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