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腾讯视频方芳:剧集市场的长期主义与精品重塑( 二 )


短视频看剧、热搜追剧成为一种现象,对于行业来说,是忧也是喜。
“忧”的是,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娱乐形式在抢占用户目光,用户的时间被切割,碎片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说明,用户的耐心,已经不足以将大把时间耗在一整部剧上,倍速观看,高能片段等成为了他们的首选。如何让用户从“路好”变“死忠”,而不是仅靠片段维持,这是对我们创作的一大考验。
当然“喜”的是,尽管用户目光被别的娱乐形式吸引,但他们喜欢消费的内容依然是我们的作品。而且,短视频、热搜鼓励了二次创作、衍生讨论,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剧集的热度,延长了剧集的生命力。
另一个行业内比较热的词叫“分众”。这并不是个新词,我们早在几年前就注意到了用户的圈层化,为不同喜好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甚至在我们平台的剧集内容地图上,也细分了超过30个品类。其实分众概念的底层逻辑,核心还是要懂用户。我们平台推出的《全职高手》《穿越火线》这类剧能收获好评,一定程度上也是制作层面对电竞、对玩家有足够的了解。
分众时代的来临还让我们看到,只要懂用户,他们是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的。这也让我们的商业模式能辐射到更多元的人群,比如高知人群、二次元人群、游戏玩家、运动达人等等。
再者,是创新带来的变化。今年最火的是短剧,不管是同行的《隐秘的角落》,还是我们平台推出的《摩天大楼》《不完美的她》等,这些剧都引起了业内的讨论。短剧爆红点燃创新赛道乐观情绪,用户、市场的反馈,让我们看到了这条赛道未来的潜力。
但我们也看到,这些新赛道因为没有人趟过,前面的道路上依然可能有种种的不确定。
剧集|腾讯视频方芳:剧集市场的长期主义与精品重塑】从题材上看,目前市场上与短剧形式结合的内容相对较窄,多以悬疑类为主,辅助一些小众口碑剧。从商业模式上看,短剧的商业模式还有待观察。一部短剧在制作周期、单集成本等方面与长剧相比差距较小,但短剧的影响力周期却相对要小,变现能力也相对不足。客观而言,今年大热的几部短剧,虽然赢得了口碑,但在商业层面上并没有盈利多少。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市场上的短剧集多由平台定制、买单,几乎没有影视公司自发的短剧项目。
所以,短剧如何突破以上两道坎,更为持续化的发展,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是我们在剧集的创作中遇到的干扰。之前经过整个行业的努力,我们遏制住了“天价片酬”等乱象。顶级演员的片酬也都回归到了理性。但“番位癌”等场外因素,又成了新的干扰。这些年,相信很多制片方都为演员的番位问题头痛过,撕番、C位之争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制作、宣发进度,也引发了很多社会议题的讨论。到最后,大家都很受伤。我们其实也一直呼吁,创作能回归到更本质、更本真的轨道上来。
02 | 爆款的诞生
可以看到,市场永远是在变化的。这些年,大家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可能都离不开“爆款”,大家渴望爆款,甚至也有很多人为我们总结所谓的“爆款定律”。但其实爆款的诞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套路可言。
尤其是我们这个行业,具有“超前”性质。今年筹备立项,很可能明年才能拍、后年才能播。立项时候看到的热点,等播出的时候百分之九十都“冷”了。别的行业都是“追热点”,我们只能自己“造热点”。
不过,虽然没有成功的铁律,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年看到的,做过的案例,分享一些经验。
从近几年我们观察分析的不成功案例,以及我们走过的弯路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想要产出好作品就必须绕开的陷阱:
第一个,剧本改编的野心配不上能力。有些电视剧,原著粉丝基础强大,结果编剧意志摇摆不定,主题不清晰,支线又庞杂,最终原著小说的灵气被耗尽,新增的原创内容又难说服受众,最终变成两边都“得罪”的平庸之作。现在市场上有些剧改着改着就变成了“四不像”,你很难去定义它到底是哪种类型,好像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展示不全。
第二个是内容主旨扭曲,绑架价值观。我们发现很多口碑与市场都相对失利的电视剧,一部分通常都是剧中人设、剧情与当下观众的价值观严重违背,这种脱离当下的创作方式很容易造成观众的“不适”。
第三个陷阱可能很多从业者会觉得委屈——画面设计华丽但表达空虚。一部好的作品,在服化道上下功夫、提升质感是很有必要的。但问题就在于,如果只有精美的构图,观众根本感受不到这副华丽的外壳下的“干货”,最终只能选择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