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航盛电子杨洪:“华为也需要我们”( 二 )


媒体:杨总 , 您是在传统汽车供应商里面 , 很早就开始做汽车电子 , 现在由迎来了新能源新产业结构的变革 , 咱们作为从传统过来的供应商 , 在构筑新的产业链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想呢?
杨洪:航盛成立27年 , 我们在新能源的领域里 , 我们是2010年投入 , 当时确实国家在新能源产业政策方面 , 应该说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 但是确实由于这些年全球的发展 , 可能政策引导比较多 , 但是在这个行业里也有很多出现了为商业模式 , 有一些偏颇等等 。 所以 , 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
实际上这两年来真正可以生存下来的 , 在这个领域还是要掌握核心能力和核心技术 , 其实从现在来讲 , 我觉得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 所以这几年在新能源“三电”里面投入的企业 , 确实一直都在投入阶段 , 产出并不高 。 那么在这个领域里面 , 我觉得还需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 , 能够坚持在这个领域里不断把技术的成熟性、可靠性 , 在这方面不断的迭代、不断的升级 。
我们也看到今年尤其是疫情以后 , 尤其是三季度开始 , 新能源汽车也开始抬头了 , 原来是新势力造车在新能源、电动化投入比较多 , 其实这几年国家在政策的引导 , 尤其对排放的要求 , 对积分的引导 , 传统汽车厂都在转为新能源的电动化或者是新燃料汽车 。
这些方面来讲 , 我觉得预计应该随着国家政策宏观的引导 , 包括传统车企以及新势力造车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 我觉得也就是在2025年 , 也就是在“十四五”的末期 , 新能源在“三电”、在核心零部件的投入里面 , 我是非常乐观的 。
过去我们10年的投入 , 会在未来5年中 , 我们逐步得到应有的回报 , 确实在电动化、新能源化里面 , 这是一个大趋势 , 也是国家战略 , 尤其是欧洲宣传得更早 , 在2035年甚至更早一点 , 就不允许汽油车 , 就需要零排放 。
中国可能会稍晚一点 , 但是在这个过渡过程中 , 应该也是随着纯电动 , 逐步会从20%到30% , 以及到2030年、2035年左右 , 基本上50%以上都是电动车 。
实际上在电动化里面 , 中国的企业和国际企业的零部件 , 其实这个差距没有那么大 , 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客户需求 , 有这个量 , 它的技术迭代以及产业政策的支持 , 包括在市场化的竞争过程中 , 因为有更多的体验就会积累更多的经验 。 那么 , 在这个领域里 , 在这个主赛道里 , 我相信在这个领域虽然目前其实很辛苦 , 大家投入很多 , 不管是电池企业 , 还是电机、电控企业 , 以及整个在新能源新相关新的技术产品里面 , 其实都投入了很多 , 但是跟传统汽车投入产出比目前还没有达到 , 这个会有一个过程 , 我相信在未来、在“十四五”新的5年中 , 只要是真正做好自己的技术 , 做好自己的产品 , 以及能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 , 不断去满足客户的要求 , 我相信这个领域还是越来越有生命力 , 而且会有很好的回报 。 谢谢!
媒体:杨总 ,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 , 您刚刚也提到了航盛电子和OEM合作 , 包括红旗还有东风岚图这些高端车 , 然后您刚才在演讲中 , 也提到你们跟华为也有合作 , 其实华为现在也在做电控BMS , 您如何判断在近5年、10年这种竞争格局形成趋势呢?中国企业在未来新能源这个赛道上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优势 , 您是怎么判断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
第二个问题 , 我问了所有的嘉宾 , 你怎么看待中国制造特斯拉出口到欧洲 , 对供应链的产业恢复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助推作用?
杨洪:因为跟华为的合作 , 华为已经在宣布它不会做整车 , 它为整车提供技术 。 第二个 , 它也说要跟一级供应商进行合作 , 不是竞争 , 但是在这个领域因为我们两年的这个战略合作 , 大家很清晰 。
比如说我们现在跟华为 , 其实华为更强的是它的芯片以及操作系统 , 不管是在智能驾驶这方面 , 还是在网联5G的技术方面 , 这是它的优势 , 但是它也讲 , 它一定要了解怎么设计汽车 , 才会把芯片做得更好 。 当然在这个领域里 , 前期可能在市场上我们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 但是华为也就是说 , 在欧洲它是跟博世合作 , 在日本跟电装合作 , 在中国会跟航盛、其他一些企业都有合作 , 但是优先来讲是跟我们航盛合作 , 已经快两年了 , 我们在两年过程中 , 我们不断的为下一代的智能座舱 , 包括它的服务系统、1.0以及2.0 , 因为华为有很多BMS这样的很多生态 , 这些生态怎么应用到汽车上 , 其实它需要我们这样的一级供应商 , 来提供给整车配套的经验 , 其实在整车厂 , 不管是上汽、东风还是一汽 , 都希望有经验的一级供应商和华为这样有核心芯片的企业合作 , 真正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