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毁掉一个男孩,只需要两个人


母亲|毁掉一个男孩,只需要两个人
文章插图
与妈妈共生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脐带”是一个孩子和母亲真正分离的第一道关卡。
想象一下,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如果母亲和孩子不剪断“脐带”,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字叫《脐带》的动画短片,短短6分钟,却令人深思。
孩子出生时,医生正准备剪掉脐带时,被妈妈阻止了。
母亲|毁掉一个男孩,只需要两个人
文章插图
自此,孩子便开启了和母亲连着“脐带”的一生。
看到孩子乱涂乱画,母亲就脐带一拉;孩子踩脏水,拉一下脐带;和小狗玩,还是拉脐带。
但凡母亲想让孩子回到身边,拉一拉脐带,就没有做不到的。
孩子渐渐长大,到了上学的年纪,作为唯一身上挂着脐带的孩子,他成了同学中的异类,更有同学把他的脐带当成绳子来跳。
为此,妈妈生气的去找老师,而后怒气冲冲地带走孩子。
母亲|毁掉一个男孩,只需要两个人
文章插图
最后,别人家的孩子在疯玩嬉闹,而他身边只有妈妈。
可是,孩子终究要长大,有了他喜欢的女生,有了他想过的人生。
妈妈发现了这一切之后,再次拉了拉脐带,孩子回到了她身边。
被“脐带”长久的控制,男孩终于爆发了,他生气的拿起剪刀,准备剪断“脐带”,可是妈妈当场晕倒,孩子妥协了。
随着妈妈逐渐老去,孩子渐渐长大,青春期到了中年,一直跟在妈妈身边,靠织毛衣为生。
孩子想加速步伐,可母亲已经年迈,跟不上他的脚步,他只有停下来。
周围的同龄人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唯有他,身边只有母亲。
短片的最后,男孩长成了满脸胡须的壮汉,妈妈却老成婴儿般的模样,孩子抱着母亲入睡;
可母亲的生命早已经迎来了终点,天国的使者从孩子手里夺过母亲,并剪断了脐带。
孩子醒来后,发现母亲不见了,呆在普通正常的房子里,就像面对深渊一样,孩子拖着成年人的身体,却崩溃到找不到出门的路。
这是一个夸张却又极具讽刺意味的短片,深刻展示了如何毁掉一个孩子的全过程。
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不需要太多人,两个人就足够了。
强势的妈妈,剪断了男孩的翅膀
“我是成功的老师,却是失败的母亲。”这是韩国名校名师李柳南曾经对自己的评价。
曾经的她,是众多家长追捧和羡慕的对象。
儿子就读名校,成绩优异,模拟考试全国前一百名;女儿也在知名女校就读。
两个孩子,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发展得比较好。
然而,当憧憬着孩子美好未来时,儿子提出了退学,每天呆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睡觉,仇视妈妈,甚至患上了“社交障碍”。
就像一只翅膀即将长硬的小鸟,正准备向天翱翔时,突然被人砍断了翅膀,只能沮丧无助的窝在家里。
之后,李柳南用了10年时间,与孩子慢慢修复关系,并写出了《妈妈的悔过书》这本书,在她的书中,她通过反省才意识到:
自己有多强势,孩子就有多脆弱。
在他们家里,永远只有“妈妈说,孩子做”。
她希望孩子参选学生会,便从寒假开始,帮孩子准备讲稿,一遍遍修改,逼孩子背诵,但凡达不到要求,不是骂就是罚。
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她刻意将孩子送到连交通工具都无法到达的补习班,在那里,孩子每天五点起床,晚上学到十二点。
她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手放到电视上,检查孩子是否看电视。
在别人眼里,她的儿子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班级前三,获奖无数,但是他却歇斯底里的呐喊:“我活到现在,从未感受过成就感。”
妈妈对儿子的强势,往往分两种:要么是包办,要么是控制。
总而言之,只能她说,孩子不可以有异议;她的想法,从来没有错。
但凡孩子稍有反驳,就是“不孝”。
《养育男孩》一书中,作者用整本书来告诉天下的母亲:
送给男孩最好的礼物,便是尊重他。
可想而知,一个行为上被限制和精神上被绑架的男孩,又怎么可能感受得到来自母亲的尊重?
缺席的爸爸,让男孩终身“缺钙”
武志红老师说过:
“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常可归到一种模式,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在上面的短片里,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爸爸的身影,都是妈妈独自带孩子生活。
大量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