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理想与小鹏们:老问题未破,新挑战已来 | 汽车新纪元( 三 )


?蔚来、理想与小鹏们:老问题未破,新挑战已来 | 汽车新纪元文章插图
蔚来、拜腾的初心是好的 , 希望在消费者建立非同一般的品牌形象 , 然而偏离了轨道 , 忽视了最重要的挑战 。 李斌、拜腾的创始人戴雷 , 一个出自于互联网 , 一个出自于宝马 。 他们原有的职业基因 , 显然误导一家新创的互联网造车企业的运营管理 。 过往的光环 , 蒙蔽了看清互联网造车的艰难现实 。
随着“四大天王”头部格局的形成 , 野蛮生长的时代已过去 , 都走向上市后 , 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业绩有着更苛刻的要求 。 远眺未来 , 前景扑朔迷离 , 原以为最难的日子已经过去 , 实际上真正的挑战才开始 , 更加血腥的战场 , 已向新造车势力招手 。
3
新挑战已来 , 心怀谨慎
(1)蠢蠢欲动的大佬们
中国汽车行业有两个世界 , 一个是传统企业 , 一个是新造车势力 。 这两个世界几乎处于平行 , 偶尔会有交集 , 但是至今还没有出现鲜明的竞争态势 。 其中的主要原因 , 源于新造车势力在国内汽车行业占比极小 , 对传统企业形不成实质性的威胁 , 传统车企对于智能电动车以观望为主 , 还没有真正踏入新造车势力的领域 。
双方相安无事的格局 , 如今逐渐被打破 。 新造车势力崛起 , 培育了市场 , 消费者对智能电动车认识趋于成熟 , 新一代年轻消费者开始将智能电动车作为首选对象 。 传统车企看清了这些新现象 , 外加传统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也并不遥远 , 迫使其加快向智能电动车的布局 。 这将是智能电动车行业最大的变数 , 让新造车势力未来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 。
过去5年 , 新造车势力的挑战来自于他们彼此之间的竞争 , 来自于新造车企业自身的问题 。 未来 , 新造车势力最大的挑战将来自于外部 , 传统车企大规模的全面入局 , 必将打乱现有新造车领域的竞争局面 。 对于国内汽车行业升级换代 , 对于消费者购车是一个好消息 , 对于新造车势力却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 。
传统车企从品牌知名度、技术积累、产品规模到渠道布局上 , 都大大领先于新造车势力 。 东风集团的岚图、北汽集团的极狐、上汽集团的荣威、长城汽车的欧拉、吉利汽车的几何 , 这些传统国产车企打造的子品牌 , 都在新能源、智能电动车市场初具影响力 。 他们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举措 , 无疑是向新造车势力扔下一颗重磅炸弹 。
?蔚来、理想与小鹏们:老问题未破,新挑战已来 | 汽车新纪元文章插图
奥迪、宝马、通用、本田等跨国车企也加快智能电动化布局 。 2019年 , 大众汽车电动车型的全年销量约为14万辆 , 同比迅增80% 。 大众表示 , 到2028年 , 其电动汽车总产量将达到2200万辆 , 其中 , 中国市场将占据超过一半的规模 。 2019年 , 本田联合东风开发首款纯电动车X-NV概念车首次登场 。 2019年 , 丰田量产纯电动车奕泽/C-HR EV车型在上海首发 。
跨国车企长期在中国市场建立起品牌影响力 , 对于那些忠诚的用户 , 转移到购买旗下的电动车品牌并不困难 , 毕竟没有信任门槛 , 降低了用户选择的焦虑 , 并且节约用户的时间 。
(2)价格屠夫出征寸草不生
传统车企全面大规模进入智能电动车领域 , 是对新造车势力长远的战略性威胁 。 而当下 , 新造车势力面临的威胁 , 莫过于特斯拉的持续降价 。 在燃油车时代 , 中国消费者对奥迪、宝马、奔驰的迷恋 , 在进入到智能电动车时代后 , 开始转移到特斯拉身上 。 特斯拉每一次降价 , 对国产新造车势力产生的影响都是难以衡量的 。
过去一年 , 特斯拉在中国降价六次 , 仅在10月 , 就降价两次 。 10月1日 , 特斯拉官方宣布 , 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补贴后售价降至24.99万元 , 10月13日 , 特斯拉Model S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均降价2.3万元 。
国产版Model 3通过多轮降价 , 已成为中国市场中售价最低的豪车 , 意在争夺更多国内豪车消费者 。 小鹏汽车是直接受到冲击的新造车企业 , 小鹏P7一直被看做是当前国内纯电动车销冠特斯拉Model 3的最强竞争对手 。
?蔚来、理想与小鹏们:老问题未破,新挑战已来 | 汽车新纪元文章插图
根据平安证券测算 , 假设未来零部件中国化推进到100% , 同时保持25%毛利率情况下 , Model 3的价格还能降2-3万左右 。 马斯克表示 , 未来三年内 , 有信心制造出一款吸引人的、售价仅为2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7万元)的纯电动汽车 。
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提升 , 让其有足够的资本 , 掀起一轮又一轮降价 。 而量产恰恰是中国新造车企业的软肋 , 原本陷入营收困境的他们 , 被动降价只能是雪上加霜 , 而不降价让原有的优势丧失殆尽 。 接下来的价格战 , 将考验头部新造车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