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自恋源流:“人人都爱“的董明珠和”下周回国”的贾跃亭( 二 )


格力电器股权结构分散 。 在高瓴入股前 , 格力集团是第一大股东 , 占股18.22% , 以经销商为主体的京海担保占股8.2% , 其余股东大部分为财务投资人 。
格力电器常年不买大股东的账 , 这使得董明珠实际上在公司里拥有一言九鼎的话语权 。
论文认为 , 董明珠在2012年以后经营上的种种行为都透着她的自恋 。 例如强调“领导集权” , 定向增发收购珠海银隆时 , 大批中小股东反对 , 认为董明珠“乱投资”侵害股东利益 。 董小姐在股东大会上直接怼到场的中小股东:“我5年不给你们分红 , 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
格力做手机也被认为是不明智之举 。 自从2013年底和雷军公开打赌10个亿以后 , 董明珠显然“战略上藐视雷军 , 战术上重视小米” , 并积极筹划进入小米的同一赛道:智能手机 。
在手机和银隆都宣告失败后 , 论文认为董明珠依然固执己见 , 不愿承认决策失误 , 表现出极度自恋的人格 , 例如她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有失过手 , 我从不认错 , 我永远都是对的 。 “
这样的“自恋”甚至影响到了格力电器的家电核心业务 。 董明珠上台后 , 提出了“每年增长200亿”的口号 , 在头三年的确这个目标都实现了 。 但作者通过详尽的财务分析指出:格力电器通过向经销商压货的方式勉强完成了董明珠的“200亿”承诺 , 透支了日后的业绩 , 这使得格力在2015、2016两年遭遇销售滑铁卢 。
董明珠上任后 , 格力看似完成了2018年销售额2000亿的目标 , 但在与“友商”美的集团的比较中 , 格力的业绩表现波动起伏很大 。 论文作者认为董明珠的自恋 , 让格力错失多元化良机 , 经营上偏重于冒险决策 , 固执己见 , 影响了格力进一步发展 。
从“自恋指数”出发 , 结合董氏个人风格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 以案例和财务分析作为论据 , 论文逻辑堪称严密 。 这篇文章能够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文献平台选登 , 证明其的确有可取之处 。
不过在引发热议后 , 上述两大国内论文平台迅速删除了这篇文献 。 11月19日 , 中国知网上就已经无法查到这篇文章 , 而万方数据依然可以通过“付费30元”的方式下载该文 。 11月21日 , 万方也对该文“下架”处理 。
CEO自恋成管理学常见课题
事实上 , 研究CEO或公司领导的自恋 , 是管理学里面常见的课题之一 。
在国外知名学术平台上 , 仅2019年以来就有数百篇学术论文围绕“CEO自恋”来展开 , 其中也不乏“指名道姓”的研究 ,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苹果公司前CEO史蒂夫·乔布斯是此类论文常见的研究对象 。
和很多知名企业一样 , 格力电器已经带上了董明珠个人的烙印 , 这一点不可否认 。 但仅从董上任格力董事长这几年来的表现看 , 一些商业举措固然可以看作是董明珠的自恋 , 但也不失为格力整体策略的一部分 。
2015年的时候 , 有三样生意几乎人人做得:共享单车、P2P、智能手机 。 罗永浩砸个冰箱都能玩出一台手机来 。
在格力的“手机史”中 , 董明珠有一条主线是清晰的:手机为主业服务 。 尽管她到处放豪言:“分分钟销量千万台 。 小米不算什么 , 国产手机里华为老大 , 格力老二 。 ”但她也明确说过:“格力手机就是一款为家电量身定制的遥控器 。 ”
CEO自恋源流:“人人都爱“的董明珠和”下周回国”的贾跃亭文章插图
格力在手机上的投入总额并不算多 , 内部说法是“数亿元” 。 格力在2014年之前每年光在央视的广告投放额就有七八亿 , “格力手机”若能为格力带来一定的传播效应 , 整体上还是合算的 。 这效果和2018年董明珠说要“斥资500亿元造芯片”是一样的 。
至于银隆 , 董明珠最终没能拗过股东大会 , 放弃定增入股 , 转而以个人名义入股 。 亏的是自家的钱 , 并没有损害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利益 。
董明珠性格张扬 , 对权力有极度的渴望 , 支配力强 , 不过这一切都不能代表其经营管理能力 。 当能力和性格不能匹配时 , 的确会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决策和未来发展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论文指出了董明珠可能会遭遇的问题 。
那些“自恋”的企业家们
中国受传统的“士农工商”阶层思维影响 , 商业人士长期靠低调掘金维持社会生态平衡 。 企业家一般被冠以“神秘”的比较多 。 被称作“高调”的屈指可数 , 远有陈光标 , 近有马云 。
高调和“自恋”无法完全划上等号 , 但在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里 , 敢于高调的企业家一定是对自己有着充足的底气 , 以至于对自己的决策过于自信 , 忽视外界的评价 , 导致“自恋”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