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破壁者(十九):显卡的战国与帝国


芯片破壁者(十九):显卡的战国与帝国文章插图
文 | 脑极体
一个月前 , 英伟达推出了全新的RTX 3090 , 引来大批游戏爱好者直呼天下第一 , 一时变成了理财神器和黄牛收割机 。 仅仅一个月后 , AMD踩点发布了RX 6000 , 近乎所有媒体报道中都能看到“掀翻RTX 3090”的字样——用户们也准时上演了又一轮口诛笔伐 。
对于游戏爱好者来说 , N卡和A卡孰优孰劣 , 是一个近似“甜豆浆还是咸豆浆?”“穿不穿秋裤?”的绝交问题 , 问出口就是血雨腥风 。
回顾整个显卡产业的发展历史 , 这种从品牌到用户间剑拔弩张的气氛并非朝夕之功 。 几十年来 , 显卡可能无时无刻不处在“战国”阶段 , 但也确实一步步凝聚起了如英伟达这样的商业与技术帝国 。
作为CPU之后现代计算第二大重要的产业门类 , 显卡代表的图像与图形计算也是信息革命的宠儿 。 而与CPU相比 , 显卡的产业厮杀更有几分江湖气 , 阴谋阳谋也更为细碎真实 。
我们最熟悉的显卡 , 是集成在PC与笔记本电脑中 , 与Windows相适配的独立显卡与集成显卡 。 虽然图形显示硬件的出现早于Windows , 但当时类似部件的主要用途是显示接口 , 而不是图形计算 。
我们常识意义中的显卡 , 要到1991年才开始出现 。 当时ATI等厂商瞄准了Windows运行内存消耗大 , 可以负载重型图像任务的特点 , 推出了专门的芯片来处理图形计算 , 以此降低CPU的负担 。
当这种搭配模式逐渐被行业公认 , 伴随着PC产业的爆发 , 显卡大乱斗也随之开启 。
霸者之死与CPU这种核心部件相比 , 显卡有点类似内存 , 是一个相对门槛较低 , 处于PC产业下游的门类 , 某种意义上来说 , 如果不是IBM和微软选择了这种PC模式 , 是不是有必要专门搭载一个图形计算芯片都可能是未知数 。
但另一个角度看 , 显卡在PC发展中单独发展又是必然 。 随着PC性能的不断增强 , 以游戏为代表的3D需求势必崛起 。 尤其索尼、任天堂等日本游戏大厂已经在游戏主机上做出了3D尝试 。 “3D游戏+PC”堪称势不可挡 。
这让一些尚且弱小的公司 , 都可以凭借3D游戏的崛起收获整个PC市场的红利 , 这在90年代中期是一块巨大蛋糕 。 而应对这一趋势需要更专业的技术 , 以及打通产业上下游的生态 。 这导致显卡这个新领域开始了第一轮优胜劣汰 。
英伟达、ATI、Matrox、S3等一系列厂商都在这个阶段高速发展 , 并且以“3D显卡”作为自己主要的产品卖点 。 当时的开发端口也是一片混乱 , 各自为政 , 产业缺乏有效整合 。 而结束第一轮混乱的 , 是至今仍为很多元老级以及伪元老玩家津津乐道的3D霸者——3dfx 。
芯片破壁者(十九):显卡的战国与帝国文章插图
创立于1994年的3dfx , 非常符合大众对硅谷科技公司那种“流星一样天才”的想象 。 他们在1995年推出的Voodoo 2D+3D加速卡 , 真正定义了到底什么是3D 。 这款显卡也一度占据PC市场份额的85%以上 , 极短时间内让3dfx成为显卡产业中的第一家垄断公司 。
1996年 , 3dfx又乘势推出了Voodoo 2 , 这款显卡至今被很多人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显卡 。 它遥遥领先同行的品质 , 不仅让3dfx一时风头无两 , 更催生出了《雷神之锤》《古墓丽影》《极品飞车》这些游戏大IP 。
时至今日 , 很多硬件控都对坊间称为“巫毒2”的那款显卡念念不忘 , 有人还在研究它的性能 , 有人为它打造博物馆 。 但不管我们如何怀念 , 都无法改变3dfx几年后就被收购进而宣告破产的命运 。
显卡产业的第一位霸者 , 同时也成为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位 。 这种西楚霸王的既视感背后 , 引发了二十年来无数讨论 , 甚至滋养了大批阴谋论 。 但有一些3dfx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 比如他们十分不愿意推出廉价版本 , 只给用户最好的同时也是最贵的 。 再加上3dfx宁死也不肯打广告、埋头研发不看对手、大获成功之后管理层膨胀等等 , 一系列问题的累计最终导致显卡霸主黯然离场 。
举个例子 , 1996年的成功之后 , 3dfx到1999年才推出了voodoo3 , 而这空白的三年里 , 各路兵马蜂拥而起 , 很快掌握了3D加速卡的核心技术 。 其中最抢眼的就是黄仁勋等人在1993年创立的英伟达 。
英伟达推出的TNT系列显卡 , 有主流的3D性能并且兼顾各个价位的市场需求 , 搭配丰富的市场推广攻势 , 比如TNT的广告直接打出了“voodoo2杀手”这种字样 。 来自竞争对手的针对性围殴 , 加上3dfx自身不为所动的态度 , 最终导致“巫毒王朝”很快后继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