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数字文化产业成就业新“蓝海”新职业呼唤新人才红利

人民网
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带动新就业,新就业满足职业新需求。
日前,以“新就业、新模式、新引擎”为主题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报告(2020)》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腾讯公司、阅文集团、欢聚时代、智联招聘等单位协办。数字文化产业的就业“蓄水池”容量有多大?就业创造机制是怎样的?如何促进新职业发展行稳致远?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讨论。
游戏、电竞、直播、网络文学四个领域涉及就业人数约3000万人,就业创造机制各具特色
就业是民生之本。无论是做好“六稳”工作,还是落实“六保”任务,就业都排在首位,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传统行业受到疫情冲击的背景下,新职业、新就业提供了就业岗位新的增量,有利于弥补空白、稳定就业市场。
红利|数字文化产业成就业新“蓝海”新职业呼唤新人才红利】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全社会数字化加速渗透,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逆势增长、快速发展,促其成为当前大众文化消费和信息消费的重要形态,这种新业态、新模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交方式和表达方式,并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这个“量”到底有多“大”?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会上正式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报告(2020)》揭晓了答案。《报告》显示,数字文化产业正持续为“稳就业”做出重要贡献,游戏、电竞、直播、网络文学等四个数字文化产业典型领域涉及到全职和兼职就业人数约3000万人,全职就业大约1145万人。
“这个数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如果参照国际劳工组织有关标准,实际就业数比这还要大。”曾湘泉说,在我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数字文化产业在‘稳就业’中表现亮眼,为社会稳定做出显著贡献。“数字文化产业就业数量规模估计固然重要,但由于是依据计量模型推算和估计,也不可能完全精确。其意义在于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揭示了数字文化产业在我国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全社会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马晓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作用明显,数字文化产业对于就业增量的贡献和对于全社会“稳就业”的价值正被更多的人认识到,为此,互联网头部平台应发挥自身在数字领域的优势,与社会各界携手,为更多追梦人创造舞台。
相较于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数字文化产业领域,人们并不熟悉,特别是其就业研究缺乏,这不仅让人好奇:数字文化产业的就业究竟是如何创造的?其就业创造的机制是什么?
《报告》显示,数字文化产业各个典型领域的就业创造机制各具特色。游戏产业的就业创造与研发和发行环节相连,大部分就业创造于衍生市场中,并具有包容、专业等特性及出海优势;电竞就业创造主要与内容生产流程有关,衍生行业就业规模不大,预期会超过核心部分创造的就业量;直播行业就业创造与行业核心层,包括主播等平台就业者、直播平台内部从业人员,以及公会等主播运营单位等密切相关;网络文学产业就业创造主要基于文学内容创作,通过网络文学平台直接带动核心层,即平台作家和平台内部从业人员就业。
会上,智联招聘副总裁李强展示的CIER(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数据也表明,数字文化产业就业人才缺口逐季放大,大量岗位缺人。“未来该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广阔。“他说。
演绎好产业生态与就业结构的“辩证法”,面向市场需求加大有关人才教育培训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赵忠在会上所言,数字文化产业与传统的服务行业相比具有个性化、交互化、定制化特点,未来对GDP和就业的贡献会越来越重要。显然,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和进阶,数字产业的发展还将迎来新的爆发,就业需求也会不断攀升。在供给端,产业生态在变化,相应地在需求端,就业结构也会变化,未来这种供需对接的“辩证法”将如何演绎?
“未来数字文化的就业门槛会进一步降低,涌现出更多元化的人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李育辉说。
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基于参与该《报告》调研的感受分享了他的体会:“数字文化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支持更多领域的岗位实现进一步精专化,同时增加新硬件领域就业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