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的儿童|“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差距往往在长大后变得明显


我国封建古代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论,此种概念如今依旧深深的烙印在很多基层家庭的骨子里,孩子只要一犯错一顿毒打铁定是逃不了的。
可是社会环境在变化,在封建时代的产物必定不再适合今时今日,且“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概念在本质上就不是亲子关系,而是权力关系,是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的愚民手段。通过“孝顺”达到控制每一个家庭,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
所以这里的“孝顺”本质上更加注重的是顺从,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打。
但是孩子犯错用打骂的方式,初始可能会有一定的威吓作用,但并不能改正他们犯过的错误,相反可能会对他们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在心底埋下对父母深深的怨恨。
体罚的儿童|“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差距往往在长大后变得明显
文章插图
现下中西方两种教育理念在我们的社会里都存在,而在这种宏观环境下,被打骂长大的孩子,成年以后更容易自卑、不自信,甚至抑郁。
通过武力镇压实现教化目的是原始社会的丛林规则,而家是讲爱和温暖的地方,父母不应该饰演施暴者的角色,而是爱的给予者。
而且棍棒教育所产生的弊端远远大于它所能带来的收益,得不偿失。
1988年,新罕布什尔的社会学家曾就806名2-4岁的儿童,以及705名5-9岁的儿童关于体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2-4岁没有受过体罚的儿童比受过体罚的儿童,智商高5分;5-9岁的儿童中没有受过体罚的儿童比受过的,智商高2.8分。
也就是说经常体罚孩子会造成孩子的智力认知受损。
体罚的儿童|“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差距往往在长大后变得明显
文章插图
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想好好学习,而作为家长的你,从根源上掐掉了孩子优秀的可能。
人都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更是。如果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总是不由分说的给一顿胖揍,孩子就会变得极其爱逃避,成年以后步入社会不愿意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且这些孩子通常都会比较自卑敏感,因为被打的恐惧深深地留在了他们心里,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不管他们做什么,脑海中都会有一个声音出来侮辱他们,斥责他们。久而久之这些人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融入社会。
体罚的儿童|“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差距往往在长大后变得明显
文章插图
心理学家西蒙·莱文曾经在幼鼠身上做过一个关于压力反应的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幼鼠早期如果经历过不可预期的压力,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也会对幼鼠大脑中的压力反应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形成影响以后幼鼠会对周围的环境变得异常敏感,那些平日里会被忽略掉的细微变化也会使他们产生难以控制的焦虑、惊恐。
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打一顿问题不大,早期环境的影响会对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会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
在父母棍棒底下长大的孩子表面上或许非常硬气,但实际内心非常的脆弱。
他们只通过父母学会了用看起来蛮横的方式解决问题,但当遇到真正棘手,不能依靠蛮横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很容易被压力摧毁。
因为他们并没有得到过父母真正的爱,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心里是没有底气的,一旦遇到他们承受不了的问题时,结果将是具有毁灭性的。
这些孩子中鲜少有性格阳光的,因为长时间的打骂,阻绝了他们感受世界美好的可能,
比如前段时间有个14岁少年因为在学校玩纸牌,这位少年的妈妈被叫到学校谈话,这位妈妈刚到学校不由分说的当着学校老师的面,啪啪对着孩子就是几个大嘴巴子。
孩子母亲跟老师去办公室的空档,这位孩子从教学楼一跃而下,离开了这个世界。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
这位孩子不是被打后直接跳楼的,而是思考了一段时间后的决定。一个人对世界的绝望不是某一瞬间就形成的,必定是经年累月的痛苦,才让他不回头地选择了用这种方式解脱。
其实很多人都鄙视动手打孩子的家长,毕竟从体力到智力,孩子都不是成年人的对手。
家长的武力碾压,或许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自己没有面对错误的勇气和智慧罢了。何必为难孩子呢?
其实孩子犯错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好事,如果一个孩子永远正确,那才是一件真正可怕的事情。
孩子犯错的时候,严格是理所应当的,但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制定适合他的规则,而不是连情况都没搞清楚,就是一顿棍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