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反复讲道理会养出“妈妈的聋子”:别做扭曲的父母,让语言失效( 二 )
妈妈的话,可以不听,妈妈的威胁没有用;
砸了别人,有妈妈帮我道歉,我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大哥哥打人不对,砸得又不疼。
这三点认知,都会让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越来越偏。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不是非要到什么特殊的场合通过特殊的事情来建立。
孩子的三观,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琐事上,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文章插图
这件事中,妈妈最应该做的就是“行动”:
一次行动,顶百次讲道理。
告诉孩子不许砸人,砸人就要出来。当孩子再一次砸人时,妈妈不再说话,而是直接进去把孩子抱出来。等到孩子保证不砸人的时候再让他进去,若是再砸人,再抱出来。超过几次就直接回家,不允许再玩。
如此一来,不用我们苦口婆心反复唠叨,孩子自然就懂得了边界和规则,以及自己的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
文章插图
(四)不要被孩子训练,而要训练孩子。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举的例子,那个反复离开饭桌的孩子,他做的整个行为都是在训练他的妈妈。
父母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殊不知,这一切恰好相反,都在那个孩子的掌控之中。
他能准确地预测他妈妈的所有反应,下去跑大约第几圈的时候,妈妈才会真正的生气,然后等到他妈妈真正发火的前一刻,回到座位上。
不是孩子真的害怕妈妈端走他的碗筷,而是孩子自己觉得可以了,就到这里,可以继续吃饭了。
当孩子一旦把自己的价值感定义为“引起大人的愤怒/挫败感”这件事上时,我们的苦日子就开始了。
因为孩子就会执着于各种类似的事情(比如反复乱扔衣服、写作业的时候一直玩橡皮、每天早上都磨磨蹭蹭),反复挑战我们的底线,直到我们发火,他们的价值得以实现,这件事才暂停一个段落。
如此,我们与孩子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仔细想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被孩子训练的事情?
如果有,一定要反思一下,是否自己说了很多无用的道理,做了很多与“说的”不符的事情。
我们要引导孩子遵守家里的规则,遵守社会的规则,而不是被孩子如此训练。
文章插图
(五)育儿成败的关键,永远是“心态”。
各种育儿方法,都是辅助工具;只有“心态”,永远是基石。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本着“和善而坚定”的原则。
上面的例子中,当孩子再次离开餐桌的时候,妈妈把碗筷收走了,孩子当时可能觉得没什么,可是当他饿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端正心态了。
(1)惩罚——落井下石。
如果你把孩子作为对立方,想和孩子争个“输赢”,你就会说:
“谁让你吃午饭的时候离开饭桌的?我都说了离开饭桌就收碗筷,现在饿了?我也没办法(或活该),忍着点儿吧。”
如此一来,孩子感受到的不只有挫败感,更有伤心。他会认为,妈妈在落井下石,妈妈一点儿也不爱我。
孩子如果内心力量小,下一次就会乖乖吃饭,但是他这个改变是基于对妈妈的畏惧。
孩子如果内心力量大,他会更加反抗,不吃就不吃,看谁耗得过谁?!——往往孩子真的倔起来,最终让步的大多是父母。
(2)和善而坚定——无论如何,妈妈爱你。
我们不是孩子的对立方,我们是孩子温暖的后盾,是发自内心爱孩子的人。
当孩子饿的时候,我们抱抱孩子,对他说:“宝贝,饿的感觉是不是很难受?要不要先吃点水果/喝点水?妈妈晚饭早点做,好不好?”
(在我家,水果不算零食。)
如此一来,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的感受,关心他的状态,甚至还为了他将晚饭提前了半个小时。孩子体验了午餐时离开餐桌的逻辑后果,同时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
下一次吃饭,孩子会发自内心地不再离开餐桌,故意去激怒妈妈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因为妈妈不会再被他这种行为激怒,他的价值也不需要通过这样的行为来体现了。
这才是合作双赢的方式。
你学会了吗?
——END——
作者:皓月长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讲师。家有两只神兽,挑战不断,成长不息。所写文字皆出自个人学习实践,或有局限性,请大家建设性参考。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我@皓月长歌正面管教,让我们一起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 方法|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愁,试试那几个方法,或许你不用追着孩子喂
- 女子|女子生的孩子只有手掌大小,本以为活不久,半年过后,父母乐坏了
- 擦药|孩子湿疹反复痒到哭,擦药又怕激素?做好这4点,宝宝少受罪!
- 前路|14岁孩子房中发出奇怪声响,父母的一张纸条,孩子从此前路清晰
- 阶段|孩子从“吃独食讨人烦”变成“人见人爱小萌娃”,父母只差这三步
- 奶奶|孩子跟奶奶睡和与妈妈睡,10年后的差距很大,父母别不当回事
- 父母|宝妈沉迷“生娃”,13年生下7个孩子,女子不想浪费老公好基因
- 经历|青春期孩子只有经历这件事,才算真正长大,两个禁区父母别碰
- 提前|8岁孩子该懂的事,父母要提前教,不要留给社会
- 孩子|孩子越大越不和父母说话:不懂沟通的父母,永远打不开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