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在游戏干预机构走了一趟,我“快乐育儿”的幻梦破灭了


育儿|在游戏干预机构走了一趟,我“快乐育儿”的幻梦破灭了
文章插图
*来源:行业研习(hangyeyanxi),作者小胖的妈妈
如何为孤独症儿童提供有效的干预方案,是家长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游戏干预因为强调“在玩中学”、让小孩快乐地习得语言、认知和社交技能,得到广大家长的青睐。然而,真正要把游戏干预做好,一点都不容易:“会玩”真的是一门大学问!没玩好,不仅习得不了语言、认知和社交技能,反而可能落下各种问题行为。为什么会这样呢?本期推送,小胖的妈妈将分享她最近在游戏干预机构颇为戏剧化的经历,以及她的一些思考,也许对其他家庭在选择干预机构时能有所启发。
这两个月给小胖的干预结构做了一些调整,9月份前,他只在一家机构做上午3小时的一对一干预,下午休息自由活动,晚上居家干预;10月份,下午加1小时游戏课;11月份上午半天班换了一家机构,下午继续游戏课程。现在这种调整快一个月了,结局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一是上午半天班的新转机构孩子适应得还比较快;二是下午的游戏课从暴喜欢到问题行为爆炸式发生,我不得不与机构沟通停课事宜。这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其实不是孩子适应性的问题,也不是具体的哪家机构好哪家机构不好的问题,它说明的是当前ASD干预行业存在的整体性问题。
1 是什么因素让我寻觅游戏干预机构
作为一个ASD孩子的妈妈,我对游戏干预可谓迷之向往,从我在若干家长微信群了解的情况来看,有这种想法的父母不在少数,试想谁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在玩中学,对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产生内生动机呢?事实上,从接触ASD干预开始,我就使劲啃各种游戏知识,书籍、网络课程、专家讲座、家长培训统统涉猎,努力使自己在孩子面前成为一个有趣的伙伴,然而,现实很骨感,玩不起来依然是常见的情形。
6月份,机构终于复课,老师在评估之后给出的建议是加强游戏、大肢体运动和口肌方面的干预,并重点强调了游戏的重要性;7月份,在中山三院看门诊,医生给出的下一阶段干预的重点是语言能力,特别强调基于游戏激发主动语言。这下可又给我拧紧了游戏能力培养的弦,在各个家长微信群提问咨询,到机构实地考察,最后在一家口碑不错的游戏干预机构缴了预定金开始排队(排学位),由于这家机构也开展家长/游戏师资培训,我当时即申请孩子的学位、师资培训两边排队,哪个先排到就先上哪个,可见当时的心态之急、决心之甚。即便经济上已经紧张,还是决定要到游戏机构走一遭,因为这很有可能成为孩子干预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孩子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内生动机),妈妈现场观摩游戏能力应该也是可以提升的吧。
2 一万 学费,18次课后,果断退课
排队其实还挺快的,两个月后我就收到了机构学位空出、10月份孩子可以上课的通知,立即缴纳了学费11000元 评估费1500元(感统与游戏沟通能力评估):该游戏机构的收费标准是250元/节课(45分钟上课 15分钟交接/节),一次性购买50节,可以打折优惠到220元/节,我们购买的是50次课。按照机构的算法,课时费为250元/节(后续涉及退费事宜,实际按250元/节收费),这个收费标准在ASD干预行业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十一假期结束以后,我就开始带着孩子到机构上课了,每天往返在路上就要颠簸近2个小时,花费这么大的成本,内心真的对游戏课程抱有极高期待。
然而,小胖在这家游戏机构的干预过程与变化却有点戏剧性,我也没有想到与这家游戏机构的缘分这么短暂,上到第18次课我就申请退课了。小胖在这家机构的18次课,总共持续3周多的时间,这段时间的干预状态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孩子暴喜欢阶段,大约是第一周5次课堂的时间,这段时间老师对课程的定位是建立与孩子的良好关系,每次课都配备了2-3位老师(这是一种特殊配置),大量的感官刺激引入,活动应接不暇,孩子每天上课都处在开心兴奋的状态之中。
第二阶段是喜好消退阶段,大约是第二周到第三周半的大约7-8次课堂的时间,这个时候课堂已回归到正常状态,即一个老师上课,活动中既有感官刺激类的,也开始引入偏静态一点的活动了(毕竟老师的体力也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的和孩子的肢体互动),这个时期孩子对一些活动表现出不喜欢,有时候出现尖叫哭闹的情绪,比如孩子看到某样玩具后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拿到手后就开始自己玩,三两次后就进入重复状态(学理一点讲这是重复刻板玩法),不理任何人了,老师试图介入,孩子不情愿、闹情绪。我记得我当时做的总结是,可能老师对孩子还不够了解,一些介入方式明显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