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锤子》丨康德的眼镜:将人类置于宇宙中心( 三 )


康德主张人类的知觉天生就具有偏见 , 这给人类设置了相当高的标准 。 他认为 , 我们不应期待能观察到世界不为人类的范畴所影响的真正面貌 。 因而 , 最好不要将世界设想成被人类“污染”过的——康德虽然没有这样说 , 但从他的思想脉络即可看出这一点 。 康德看待本体不只是本体 , 它还是纯粹真实闪耀而令人垂涎之珍宝 。 因此 , 在康德的思想中 , 人类一方面永远无法掌握纯粹本质 , 另一方面又试着不断向纯粹本质靠近 , 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张力 。 或许康德在详细论述感官和世界之交互作用时违背了本体不可知的大原则 , 但或许起媒介作用的人类感官自身便是永远无法认知的本体 。 从康德的角度来看 , 人类这种生物天生就戴着有色眼镜 , 知识因而必然受到扭曲 , 但不能拿来当作我们习惯于将事物表象视为真实的借口 。 例如 , 一首新的流行单曲让很多人听过后 , 有人觉得好 , 有人觉得差 , 因为除了歌曲本身外 , 不管是听歌时的背景、对乐团的印象 , 或是乐团过去唱过的曲子 , 都会影响对新单曲的好坏判断 。 有时换个环境再听一次(比如有些曲子可能适合夜总会 , 而不适合居家播放) , 不去管艺人发型穿着如何、个人主张为何 , 或许感受会大大不同 。 完全客观的看法是不可能的 , 因为听歌一定有其“背景” , 换个背景 , 就有可能让人体会到歌曲的另一番风貌 。 如果是朋克和重金属音乐 , 乐器可能和曲调一样重要 , 聆听此类乐团表演时若希望传来和谐美声 , 大概失望的可能性居多 。 这类有关个人品位的问题 , 康德仍不改其志:纯粹知识只是纯粹的“关于人的”知识 , 因此 , 研究我们的感官至少和直接研究世界本身一样 , 也是探究事物本质的有效途径 。 (本文节选自《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
《尼采的锤子》丨康德的眼镜:将人类置于宇宙中心文章插图
【《尼采的锤子》丨康德的眼镜:将人类置于宇宙中心】《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第三版)》
[英]尼古拉斯·费恩 著
ISBN:978-7-5166-4782-0
新华出版社 2019年10月
定价:3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