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些画画的人临摹超赞,但却很难想出原创作品( 六 )


归根结底,还是基础不够。
当你抛开临摹,不看人家的构体、人家的配色之后,是不是瞬间脑袋空空?明明之前也画过手、脚、衣服,曾突然就都不会了呢?
我们就拿下面这张图举个例子。

为啥有些画画的人临摹超赞,但却很难想出原创作品
看着似乎比较简单,线稿清晰,上色是最方便的铺色,整个场景简单明了,新手也能上手临摹。

比如说这个电线杆子,如果是一模一样的这一根在旋转30度后,又会长什么样呢?
一些同学临摹完毕后,相信成品也不会差到哪里,但是这就等于你能画出来了吗?
如果你答不上来的话,就证明你的临摹就是照搬原作者日积月累的功力。
这就是临摹会带给人的一种心理暗示:
并不是自己的真实实力。
“我能复制出大佬一样的作品了,那我是不是就是大佬了?”
因为,至始至终那都不是你真正的实力呀!!
显然,如果带着这种美滋滋的心理去临摹,最后等你原创的时候一定是火葬场。
那么临摹到底有没有用呢?肯定是有帮助的!肥皂君想说,不是临摹没有用,而是你没有掌握临摹的正确打开方式。
其实,模仿只是一个知识的输入过程,而创作则是输出过程,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将输入的知识通过思考和“咀嚼”,内化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说到底,人类的很多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但为什么有人就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体系,有人就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呢?
掌握正确的临摹姿势(1)有目的有意识地临摹
这种临摹方式,是以突破某个美术基础要点,比如透视、人体而进行的临摹。
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临摹,即研究性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多动脑子,多总结分析。
它的目的非常明确,某个时间段里,你就只专心研究这一点,这一点解决后,再接着突破下一个要点,直到你可以顺利地画出一幅作品,而不会被其中的某个点给绊住。
比如风靡绘画圈的《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临摹时,你没必要临他的线条和细节,关键是要理解他是怎样把人体的各部分概括成不同形状的体块的、体块与体块之间的穿插关系如何。(这种临摹就需要对肌肉有一定的了解认知,否则萌新如果只是照抄线条是没有练习价值的!)
研究性临摹的对象,不同于积累性临摹阶段是临摹原作,更适合于美术基础原理或各类画法的书籍或图文教程的学习应用。
这样,当你对此有了最初的印象后,就可以去找些真人人体的图片来练习,试着像伯里曼一样概括着画。


为啥有些画画的人临摹超赞,但却很难想出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