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四年级妈妈帮穿衣服,毕业一年换7次工作,别让娃过“兜底”生活

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陪宝宝写日记”。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为此父母愿意付出一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父母付出很多,父母费力教育,孩子却没有按照父母想象或设计的方向发展,有些孩子反而在“不要、不能、不行……”的教育中葬送了一生。
兜底|四年级妈妈帮穿衣服,毕业一年换7次工作,别让娃过“兜底”生活
文章插图
一、不同的“否定”,一样的结局,家长就是这样葬送孩子一生的。
1、他的谨小慎微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把自己锁进了卧室这个牢房。
他是一名社区大夫,到门诊看病的大爷大妈无不夸奖他医术好,态度好,他的妻子没有固定职业,以相夫教子为主,所以在家里他的地位比较高,但是天生老实懦弱的他平时做事谨小慎微,对孩子的教育渗透就是不能惹事,不能和同学打架,不能和皮孩子在一起玩,不能……。
兜底|四年级妈妈帮穿衣服,毕业一年换7次工作,别让娃过“兜底”生活
文章插图
有一次他的孩子放音乐声音高了点,他的邻居找上门来,骂骂咧咧,不依不饶,后来堵着门口骂娘,而且他采取的办法是闭门不出,以至于对门欺负他成了习惯,孩子打小就是在这种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小学还好,到了初中经常被别的孩子欺负而经常请假,高中就出现了阶段性弃学,大学没上完就辍学了,几年过去没有去工作。
现在他妈一说起孩子就痛哭流涕,难以自拔。孩子每天在家无所事事,见了人很礼貌地打声招呼就到自己房间去了,而作为父亲的他到现在不清楚是自己的谨小慎微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让孩子把自己锁进了卧室这个牢房。
兜底|四年级妈妈帮穿衣服,毕业一年换7次工作,别让娃过“兜底”生活
文章插图
2、他的肆意批评诠释了“否定”的杀伤力。
他的妻子是一名工人,他是一名教师,后来当了校长,在学校,下级做不好批评,老师做不好批评,学生做不好批评,开会批评,谈话批评,这种作风自然会带到家里。他有一个儿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意见不统一,他认为孩子就得狠狠批评,否则不长记性,不能改正错误,而母亲认为应该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孩子就是在父亲的肆意批评和父母的吵架中走过来的。
有一次,他喝多了酒回到小区门口,正好碰上儿子下晚自习回家,叫住儿子开始批评教育,一个小时后,孩子妈妈下楼,父母争吵中动了手,妈妈进了医院,这次对孩子打击挺大,以后话越来越少勉强高中毕业,大学没有读完辍学了,到现在面对打小看他长大的亲戚邻居,不打招呼,视而不见。
兜底|四年级妈妈帮穿衣服,毕业一年换7次工作,别让娃过“兜底”生活
文章插图
3、“孩子还小不用他干”剥夺了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她出生在单亲家庭,从小吃了很多的苦,通过发愤图强,有了一份稳定的职业并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孩子更是让这个家庭充满了希望和欢乐。可是好景不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有不同看法,父亲认为孩子从小要多锻炼,凡是让他自己做,家长可以协助,而她认为自己从小吃了很多苦,不能让孩子再吃苦遭罪,父亲扭不过索性甩手不管了。
孩子上小学四年级了,作业不清楚,妈妈帮着问;衣服穿不上妈妈帮着穿;上高中了工具不知买啥,妈妈去买,总算熬到了大学毕业。本以为万事大吉了,可问题又来了,孩子毕业后在一年之内换了七次工作,这次是太累,二次是工作时间太长,再次说单位太严,最后没有办法,把孩子送到亲戚的厂子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至于孩子未来如何,夫妻两人泪眼茫茫空悲切。
兜底|四年级妈妈帮穿衣服,毕业一年换7次工作,别让娃过“兜底”生活
文章插图
二、否定教育给予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不懂教育让父母走入误区。
上边的案例只是九牛一毛,类似的案例枚不胜举,有的结局更是悲惨,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第一任老师是多么的重要。在类似的案例中,家长没有充分尊重孩子,没有把孩子看成有一定独立思维,有独立人格,有一定处事能力的人,而是高高在上,你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不要这样,你不能那样。
兜底|四年级妈妈帮穿衣服,毕业一年换7次工作,别让娃过“兜底”生活】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成了宠物,成了附属品,或者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不管哪种情况,都是通过否定孩子(案例3是剥夺孩子)的行为处事,给予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否定教育影响下,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独立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慢慢的也就失去了社会存在的价值,从而慢慢的把自己关进了封闭的牢笼。由此看见,不懂教育让父母走入误区,一味的否定是如此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