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毁掉一个孩子,就是盯着他,盯着他,一天到晚盯着他!
文章插图
周六陪孩子去奥数班上课,家长休息室里一位妈妈正利用课间时间给儿子辅导作业——
你这个字竖写得不直,擦了重写;
不行,这个笔顺错了,再写一遍;
别老是抖腿,什么毛病;
你怎么老记不住,这个地方不应该这样……
妈妈不停地指指点点,孩子嘴上不说话但一直拧着眉毛、抓耳挠腮,说实话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这时一个电话打进来,那位妈妈去楼道接电话。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小男孩居然安安静静地写作业,没有抖腿,也不抓耳挠腮了,跟刚才的状态判若两人。
我由衷地替那个孩子舒了一口气。
这世界上有一种“瘾”,叫“盯孩子瘾”。
有这种瘾的父母,就像一架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孩子的一举一动,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父母都在拼尽全力让孩子更优秀,
但我想说:这样不留死角地盯着孩子,真的会把孩子逼疯!
有一种好,叫“一切为了孩子好”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一天到晚盯着孩子完成一项项“任务”,会感觉生命非常“充实”。
然而家里有一个时时刻刻盯着自己唠叨的家长,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不堪承受的压力。
在电视剧《少年派》里,林妙妙的妈妈王胜男,吃喝拉撒每个角度都关注着妙妙的表现,下面的唠叨,可能我们都听过无数遍:
文章插图
你怎么洗手的?香皂要搓两回,泡沫要停在手上一分钟,流动的水再冲洗一分钟!
怎么还不从厕所出来?你在厕所生根了吗?
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给妈妈打个电话,每天!
电脑我搬走了,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别整那些没用的!
其实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需要给他们一些自己的空间了。
但可怕的是,父母生活的焦点,永远只有“孩子”这一个点,而且要求这个“点”时刻按照自己规划好的轨迹。
就像电视剧林妙妙说的:“我不是你的全世界啊,你除了我,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值得你关注的事,你怎么就盯着我不放啊?”
文章插图
《圆桌派》一期节目里,窦文涛的一句话道出真相: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这个产品,自己最宝贵的这个产品,如我所愿。
父母把自己当作制造机器人的那个造物者,我制造了他,那么他按照我设定的程序,完成了目标,我人生得以圆满。”
看起来是为了“培养孩子”“为孩子好”,背后却是对孩子极强的控制欲。
父母这种高控制型的爱,就像在炎热的夏天,给孩子身上盖上一条棉被,虽然温暖,但到最后会透不过气来,最终害了孩子。
父母的过度关注,让孩子活成了躯壳
不可否认,父母细心地盯着完成各项“任务”、被管大的孩子,在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也会取得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然而孩子面对的问题是:我是我自己,还是爸妈手里的“提线木偶”。
文章插图
曾经在一个游乐场,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 6岁左右的女孩要攀爬绳子编织的网,她的妈妈一边扶着她后背,一边不停地指导:“嗯,对的,先踏出左脚,再抬高一点点,小心,踩稳了;现在抬右脚,对,就是这样,太棒了!”
忽然,这位妈妈的手机响了,妈妈走开去接电话。那个女孩就一直在那儿等妈妈,一步也不敢迈了。
而她身边,比她年龄小得多的孩子,都在自由爬上爬下。
文章插图
如果父母总是习惯事事指导孩子,那么在孩子心里,我是不重要的,离开了爸妈我什么都做不了!
类似这样,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指导,其实都是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
心理学家李雪更直接地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台湾女星狄莺38岁高龄才生下孙安佐,对他非常“溺爱”。孩子小的时候吃饭不好,她会花7个小时耗在儿子吃饭,直到儿子吃完;
担心孩子睡觉一直陪睡到15岁,直到儿子有了生理反应才分床。学习和生活琐事更是包办一切,孩子的个体发育和心态已经扭曲。
- 孩子|抱孩子手腕疼
- 好奇|熟睡的兄妹俩脸上挂着笑意,妈妈好奇的掀开被子,真是暖哭了
- 妈妈|会做这5件事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都很优秀,看你是不是这样?
- 孕妈妈|胎儿发动时,可能会有这些信号,存在差异
- 怀孕|准妈妈孕期体重涨多少算正常?怀孕每月怎么吃,才能长胎不长肉?
- 怀孕期间尽可能的少|孕妈妈们小心哦~这4种水果尽量不要碰,影响宝宝发育!
- 营养素|一个合格的孕妈,应重视以下营养素的补充
- 孕妈妈|控制体重,过一个漂亮健康的孕期
- 胎儿|轻松度过相对辛苦的孕晚期
- 妈妈|3胎妈妈4个孩子,剖了1次顺了2次!这道数学题你算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