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姐|“爸爸,我没有偷钱”接下来父亲的行为,让孩子再也没有醒来
文章插图
偷窃在人们眼里是一件很不齿的事情,是伤害到道德的一种行为。但是在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偷东西,有些时候是偷拿家里的钱,有些时候是把同伴的玩具带回了家,对于物权意识以及道德感未被完全建立的孩子来说,大家指责偷窃行为似乎有些不妥。那么当家长们发现孩子有偷窃的行为发生时,应该怎样应对呢?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看似很平常的一天,12岁的小明在家里玩耍,忽地被爸爸叫到房间去,原来爸爸发现家里的钱少了,便断定是小明拿的。小明看到盛怒的爸爸很害怕,不承认自己拿了钱。面对孩子的抵赖,爸爸越发的生气起来。平时爸爸对小明的教育非常严格,期待值也很高,完全不能接受孩子偷拿钱的行为。于是,愤怒的爸爸把小明反绑在床上,用树枝抽打。等到第二天的时候,爸爸再来询问小明是否知错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新闻中的悲剧让为人父母的人们难以接受,孩子在被反绑的那个夜晚会有多么的痛苦和绝望,仅仅是因为偷拿了家里的钱就要被毒打甚至没命。不得不说新闻中小明的爸爸的应对方式非常的偏激,既伤害了孩子的生命,自己也难逃牢狱之灾。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有发生这样的“不良行为”,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或许是受到诱惑,或许是对偷窃的行为缺少认知,显然粗暴的打骂教育并不可取,除了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意义。
文章插图
1、“偷东西”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
上段时间,隔壁张姐发现孩子把同伴家的玩具带回了家,并且明目张胆的在客厅里把玩。张姐对此很生气,刚想要指责孩子一番,但是回头一想,自己小时候好像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横加指责孩子的自尊心显然会受伤,于是张姐按捺住自己的暴脾气,问起了玩具的来历。孩子很自然的说在同伴家拿的,他很喜欢这个玩具就拿回来了。显然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张姐解释道这是同伴的玩具,宝宝不可以随便的拿走,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我们一起把玩具送回去吧,这样才是妈妈的乖宝宝。孩子想了想便同意了。
① 认为这并不是错误的事情
在孩子的意识中,很有可能没有发现偷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在家长没有提醒的时候,孩子的认知中并不认为这是一件错误的事,基于这种情况下,孩子偷窃的心理是很单纯的想要得到某件物品,没有是非对错的概念。
② 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
有些孩子也会有意识的进行偷东西的行为,并且抱着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这时候如果被发现了,孩子也会编造一些借口来逃避、推卸责任。这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家长们给予更多的干预。
③ 对内心需求满足的渴望
孩子对物质需求有了一定的概念,内心对此具有一定的渴求,当父母没有给予重视和满足时,孩子的这种渴求越发的强烈。受到这种强烈渴求的心理影响,孩子会想出一些不恰当的应对办法。
孩子偷东西的心理很复杂,其中有主观上的,也有环境影响的关系。这需要家长多陪伴孩子,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诉求、心理状态,给予及时的干预和解决。
文章插图
2、为什么孩子会有“偷东西”这种行为?
前两天和闺蜜聊天,闺蜜说发现家里的零钱少了,但是老公又没拿,便想到是孩子偷拿了。闺蜜知道孩子偷拿钱这件事的时候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很诧异。家里零食水果有很多,孩子为什么会偷拿钱呢?闺蜜本想直接问孩子但又害怕伤害孩子自尊心。于是闺蜜想了个好办法,在晚上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讲了一个小熊偷东西的故事,孩子听后非常的羞愧,犹豫了很久说出来自己偷钱的事。原来孩子看到别的同学都有零花钱,但是自己没有很不好意思。闺蜜听后恍然大悟,从那天起闺蜜开始给孩子零花钱了。
① 缺少对偷窃行为的认知
孩子的道德感不是一出生就具备的,更多的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培养而形成的。因此孩子在偷窃的时候很有可能是缺少对这种不良行为的认真,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当之处。
② 物权意识缺乏
对于2-3岁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物权意识并不明确,很多时候并不能区分好自己的物品和他人的物品,这种归属权的模糊使得孩子很容易将他人的物品据为己有,并且并不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行为。
- 宝妈|那个生完孩子没多久,就变成“老太太”的80后宝妈,后来咋样了
- 羊水|子宫黑漆漆,胎儿会无聊吗?这些“游戏”玩得可溜了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弓立芳|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要“把话说进孩子心里”
- meg吃鱼的这些讲究,您知道吗?
- 父亲|“谁有吃的给我孩子吃一点”父亲在公交上求助,得知原因乘客泪奔
- 萌娃|“保镖奶爸”送娃上幼儿园火了,气场,步伐没谁了
- 宝妈|三个月的宝宝,为何“偏爱”竖抱?抱对了的宝宝更聪明
- 怀孕|3次胎停后...39岁的她能圆梦吗?
- 医生|让宝妈提心吊胆的“上环”,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可能会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