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值|中考体育分值加磅,拼分数or促运动?( 三 )


这也意味着,学校体育教育在大中小幼各个学段要有衔接性,形成“一体化”的布局。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小学已经在篮球项目上达到了运动能力二级,那么进入初一后,他就可以从三级对应的课程内容模块开始学,达到三级后再学下一等级对应的内容。而小学没学过篮球的孩子,在初中就可以从一级对应的内容开始学习篮球。
这样,也可以避免小学学前滚翻,中学学前滚翻,到高中和大学还在学前滚翻,“一翻到底”的重复教育。
另外,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各省市除了在中考项目中安排了可选项目,在课程开设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譬如上海今年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就指出: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及武术等9个项目为各区必选的布局项目。
在此基础上,市教委、市体育局指导各区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及实际情况,在体操、击剑、射击、射箭、自行车、水上项目、棒球、垒球、高尔夫球、橄榄球、攀岩、滑板、拳击、马术、冰雪、棋牌、手球及壁球等奥运会、全国运动会项目及新兴项目中选择若干个进行布局。形成“9+X”学校体育项目布局结构。
无体育专长的家长,如何科学地指导孩子和欧美相比较,中国的体育运动氛围还比较薄弱。在许多家庭中,并没有将体育锻炼变成一件日常的家庭活动。
当体育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后,除了学校的体育课和锻炼时间,家庭中的体育锻炼也变得十分重要。学生的在校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家长如果不能在家带动孩子锻炼,那体育教育的效果只怕会大打折扣。
“欧美的一些家庭,家长本身就爱运动,孩子从小就知道家里有什么体育器材,也知道怎么用。爸爸妈妈都喜欢锻炼,或者只有一方喜欢锻炼,对孩子的影响也是耳濡目染的。”
而国内的情形则不同。许多家长本身没有进行锻炼的习惯,在运动方面也缺乏专业知识,很难指导孩子科学、安全地锻炼。
要改变这一现状可谓困难重重,但幸运的是,并不是没有方向。于素梅就从管理观念、家校联合等方面提了几点建议。
1. 尊重孩子的天性
以往在进行运动时,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总是偏爱让孩子们整整齐齐,说什么就做什么。但这种要求,不但没有发挥孩子的自主性,还会消解他们对于运动的热情。运动本来应该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严苛的管理却会让运动变得无聊,甚至是痛苦。
于素梅讲到,有一位专家去国外访校,有次观摩学生跑步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小朋友或许是看到有外宾来访有些激动,当他经过中国专家身边时,伸手拍了中国专家一下,又继续向前跑。如果在国内,这个孩子或许当场就会被批评,甚至事后请家长。但是当时在场的校长却开心极了,他觉得孩子很有活力,很阳光,还向中国专家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个孩子的行为。
在这个故事里,孩子在运动时可以自由地释放天性,也和更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关。
在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总是受到敬重的,也总是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位置。“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中关于老师的要求也反映出对于教导的要求。
但如今,许多教育人士开始倡导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在合理的范围内自由地去探索和学习。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更为平等的伙伴关系,搭档关系。
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此。在运动中允许孩子做一些“调皮”、“异样”的行为,又有何不可呢?
2.更有针对性的科学练习
想要在体育锻炼时尊重孩子的天性,势必就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一点的重要性,对于家长来说也不言而喻。
而说到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指导,科学地练习是最重要的。
如果为了提高分数,不科学地训练,不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没练好,就先受伤。这样的结果更得不偿失。
除了要知道怎么锻炼才科学,家长还要了解孩子哪方面需要加强,力量、耐力、平衡、柔韧……不同的锻炼项目会锻炼不同的身体机能,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家庭体育运动就可能事倍功半。
此外,如果家长没有为孩子规划好需要的训练频次,孩子可能会练得太辛苦,在锻炼的过程中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3. 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
对于体育运动,如果家长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那自然是极好的。如果没有,那么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就是最方便和快捷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