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值|中考体育分值加磅,拼分数or促运动?( 二 )
此外,2018年江西高考的理科状元傅林柯,还是九江一中的校足球队队长。2017年,他率领校足球队勇夺九江市校园足球联赛亚军,他本人也获得当届赛事的最佳球员。
这些并不是特例,其背后是有科学原理的。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博士后,于素梅举例解释了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运动可以增强注意力;
许多体育运动都要求人集中注意力,否则不仅无法进行下去,甚至还会出现伤害。比如球类运动中,运动者需要高度注意球的动向。
而在运动中因为练习而增强的注意力,在学习上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其二,运动能够增强人的精力,从而更好地应对高强度的学习;
学习看起来只是坐在书桌前啃知识,但如果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比如有些孩子因为体力不足,总是学一会儿就要打瞌睡。
在不运动的时候,人体内的毛细血管只开放大约40%左右,而运动过程中,毛细血管会开放更多,进而更好地为大脑供血供氧。大脑血氧供应充足,自然也会让孩子在学习时,头脑更清醒,精力更充沛。
运动使得孩子有更多精力去支配各种意识,做各种判断,能够从大脑,到心脏和肢体,达到协调。
除了这两点,还有许多其他关于运动促进学习的科学研究成果。
例如,美国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短期运动能直接增强一种基因的功能,这种基因可以增强大脑海马体中神经元间的连接,而海马体是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的部位。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平时经常“久坐不动”的小鼠放在转轮上跑步,并测试小鼠在运动一阵后大脑的反应,发现运动促进了海马体中突触的增加。小鼠这种短期突发运动,相当于人类一周一次非正式篮球比赛或者走4000步的运动量。
也就是说,要开展体育运动,家长和老师对于运动的错误看法需要转变。如果不能意识到运动和学科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期盼中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都无法实现
锻炼与分数的矛盾,需要公平的考核机制长久以来,体育教育的地位一直十分尴尬。一方面,孩子们的身体亟需充足的体育运动,另一方面,其他学科受制于升学考试的需求,不断蚕食着开展体育运动的时间。
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重庆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副调研员郭淳随机对1280名3-18岁受访者进行了骨龄、骨密度、体成分等体质监测统计分析。
“除了心肺功能弱、心率恢复慢、耐力差等传统性体质问题外,骨密度低于同年龄标准值的高达803人,反映出当前青少年骨生长质量较差等新问题。”
重庆市某区教委体卫艺科科长认为,当前升学依然是中小学校的办学“指挥棒”, 哪个学科有利于升学,或者比重大,家长、老师当然就重视哪个学科。因此,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沦为活动课,被大量占用,高中体育课开课率普遍不足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中考体育逐渐增加分值,无疑会推动家长、老师重视体育,积极开展运动。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形式化的体育教育,为了考试而锻炼,为了分数而锻炼。
于素梅告诉外滩君,有些学校从初一开始就在练习中考项目,体育课也不按照课标和教材来,考试考什么就练什么。这种方法在中考中或许能争得分数,但是后期的危害更大。进入高中后,因为升学不再需要体育成绩,许多孩子的锻炼就停了,体质也跟着断崖式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就是家长们“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教育焦虑。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办法是让中考体育的评价机制更加合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还要整体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先说近在眼前的中考体育。
于素梅认为,孩子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不是每一项运动都适合每个孩子锻炼,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喜好。
有些孩子生来身体就比较强壮,或者受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体格更健硕,有些孩子则生得比较瘦小。当他们参加同一个项目的测试时,优势与劣势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在评价方面,应当扩大范围。
“不光看这一个项目的成绩,不单单考察身体素质,也不单单看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要更综合地评价。比如还要看他是否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每个部分都占有一定的权重。”
这也保护了孩子对体育的兴趣——不是一定要在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项目上表现好才是“体育好”。
因此,于素梅也提出了“定级不定项”的考核机制,也就是说,同一学段要达到的运动能力等级一致,但具体运动项目不做统一要求。例如,要求孩子在小学毕业时,运动能力达到二级,不论是打篮球,还是踢足球都可以。
- 试卷|三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试卷+期中考试卷,附答案
- 竞赛加分|中考体育分值100分真的要来了!导向和疑虑如何兼顾?
- 明年|“明年中考体育分值拟增”引发各方热议:体育课将会越来越“重”
- 纳入中考|中考体育该咋评分?2021年标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