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 二 )


的确,父母为家庭付出了很多。只是,让孩子变得懂事,可以换一种交流方式。如果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商量和决策,倾听孩子的意见,能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父母跟孩子讲讲自己的工作,也会唤醒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比如做一些家务,尽量不让父母操心。
叛逆期的孩子们如同刺猬,浑身上下都是禁止父母靠近的刺,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比任何时候都柔弱,渴望获得尊重和爱。如果父母能从叛逆中看到成长,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后,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叛逆了,起码程度不会更深。
2-4岁:自我意识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常常会用“打人”来表达自己不同意;语言上,则开始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时期,孩子正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同时,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很少,暂时无法准确地表达内心世界,当父母听不懂孩子说什么时,孩子难免闹情绪,看起来好像很叛逆。
另外,这一时期的孩子有种游戏心理,大人们制止的事,他们反而觉得很好玩。比如妈妈说:“插座很危险,千万别摸。”可有的孩子偏要用手捅一捅,看看会发生什么。他并不是非要和父母对着干,只是想要探索未知的世界。
对待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无需讲道理,更用不着使用武力。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成人语言并不能完全理解。道理讲不通,父母也会越发火大。
与讲理相比,更好的办法是接纳,并引导。先冷静一些,听听孩子到底想说什么,然后再用一些小技巧解决问题。
转移注意力是个好办法。比如,三岁的孩子晚上要吃巧克力,天已经黑了,没办法去买。这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象:我们要买一大块巧克力,好多好多的巧克力,各种口味的巧克力……这样开开脑洞,过一会儿再看孩子,基本上就会忘记买巧克力这件事了。
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比如,父母与其命令孩子:“不要把鞋放在床上。”不如换成:“你可以把鞋放在床边或是鞋架上。”睡觉前,父母给出的选择可以是:“咱们是现在上床,还是五分钟后上床?”
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方面,父母给出的选择经过了筛选,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孩子也不会产生被控制感,相反还可帮助孩子培养自主选择的能力。
7-9岁:准大人时期
此时的孩子,大约上小学二、三年级。脾气突然转变,以及强烈的逆反心理,都是这个阶段的常见现象。孩子进入学校后学到了很多知识,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会开始要求独立,行为上想要脱离父母的掌控。
孩子放学路上和小伙伴聊天,磨磨蹭蹭不回家,或是吃完饭后,又一溜烟跑出去疯玩。很多父母看在眼里,内心抓狂——给孩子设计的学习计划就这么泡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