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托马斯·曼的名作《死于威尼斯》

想要完全理解《死于威尼斯》并不是一件易事。为此我们不妨参考托马斯·曼的一篇文章《关于我自己》辅助理解。阿申巴赫给人的感觉是弱势的,但是同时他也在尽己所能,纵使身心俱疲也坚持创作,他的性格也很有特色,有时激情澎湃,有时又严肃刻板。在激情面前,平常的生活是如此不堪一击,而不仅仅是生活,其他的很多方面,比如也随突如其来的
托马斯·曼在《关于我自己》一文中提到,“《死于威尼斯》中没有任何东西是虚构的:那个可疑的游艇划手,男孩塔齐奥及他的家人,因为行李被搞错而告吹的行程,霍乱病,诚实的旅行社雇员,不怀好意的街头说唱艺人——一切都是现成的,只需顺手拈来。”“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偶尔感觉自己头枕叙事洪流。这种感觉以前从未有过。”“《死于威尼斯》的主题是死亡的诱惑力和神魂颠倒中的无秩序以及激情洪流具有毁灭性的突然入侵战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貌似时刻处于控制之中的平静生活。”
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是作者第一篇用英语发表在美国杂志上的作品,它宣告了欧洲社会一个段落的终结和继续生活下去的人将要面对的新的命运的开始。《死于威尼斯》在托马斯·曼的生命中有着特殊而又显著的双重意义,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死于威尼斯》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结晶品,这是一种结构,一个形象,从许许多多的晶面上放射出光辉。它蕴含着无数隐喻;当作品成型时,连作者本人也不禁为之目眩。”“它对于我个人来说所代表的也是终结、极端和结束。它是颓废问题和艺术家问题在道德和形式上最极端和最集中的表达。”可以讲,作者一直以来要探讨的问题在《死于威尼斯》一书中才真正凝结成形。小说发表于1913年,也就是一战前夕,“这正好符合在通向灾难的市民时代个体所共同面临的问题的成形和终结。通向《死于威尼斯》的个人发展道路难以继续也无法超越。”
小说的主人公阿申巴赫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是奥地利著名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我在这个小说里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特征的主人公,一个我在之前的作品中就满怀同情地塑造过的温顺型的主人公,是弱者英雄,他在身心疲惫的边缘挣扎,吐出自己的最后一缕残丝,总之,他就是一个那种被我称之为“唯成就论者”的主人公。”
这是一种特殊的、通过一本书而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反省。这本书带着刻意的反讽,通过其叙述风格,在道德和人性的视角下对艺术和艺术家进行忧伤质疑和批评。其在《托尼奥·克吕格尔》、《特里斯坦》和《佛罗伦萨》中已经得到了不同的体现,而在《死于威尼斯》中则被推向了一个顶峰。

写作手法与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