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积|爱「囤东西」可能是老痴!父母6种囤积行为要警惕
现代人有多喜欢「囤东西」?
去年促销囤下的卫生用品,十几年前的旧衣服,在各平台收藏了几百条文章和视频,多数都没有点开过……
文章插图
不少人抱着“留着,总会有用”的心态囤货,但你知道吗,过度囤积一旦影响到日常生活,可能就是病了。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带你认识囤积症,并教你科学缓解囤积行为。
受访专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 袁勇贵 主治医生 侯正华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沈 璐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张敏婷
囤积过度也是一种「病」
实际上,留着旧物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囤积欲,指人们总想获得东西、收集东西、保留东西的欲望。这种欲望与生俱来,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物资常常是匮乏的,所以想大量囤积物品来保障自己的生活。
然而,如今的我们早已从原来的匮乏状态转变为供应过量状态,在适度范围内收集喜欢的、有价值的东西,可视为收藏,但如果过度收集不愿丢弃,影响生活、交际,则可能是种病。
▼
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曼哈顿住着一对兄弟:他们彻底与外界隔离,弟弟每天在夜深人静时外出疯狂收集各类报纸、书籍、家具、乐器等废弃物。为了防止盗贼,兄弟俩在屋内各处设有自制防盗陷阱和机关。
很快,房子变成了一座迷宫,电线捆绑的废品和垃圾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隧道。
文章插图
某一天,弟弟不小心被机关绊了一跤,接着被房屋中倾倒的130多吨垃圾砸死。失明和瘫痪的哥哥因弟弟死后没有食物也很快饿死。直到邻居闻到异味报警,警察在将近三个星期的清理中,才在垃圾堆下找到俩兄弟早已腐败的尸体。
文章插图
这就是科利尔兄弟的故事,他们患严重的囤积症,囤积症甚至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科利尔兄弟综合征”。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修订版所述,囤积障碍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类,和强迫症相似,表现为不可抗拒地强迫囤积东西。
- 患者在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不舍得扔掉旧物,于是有大量没用的东西堆积在家。
- 国外调查显示,成人的囤积症发病率约为1%~3%,以老年人、男性和低收入者较为多见,在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不少见。
害怕做错决定
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无法承担选择错误的后果。这些人难以确定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害怕“做错决定”。他们大多有选择困难症,决定是否扔掉某件东西时需要花更多时间,导致丢弃物品的速度跟不上积压的速度。
获得安全感
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在远古时期,人们要囤积粮食、必需品来保障生活,以此获得安全感。时代已变,但“囤积-安全”的认知没变。我们还是会通过囤积,比如存钱、存粮以及其他任何能让我们感到丰盛和富足的东西,来确保安全。
文章插图
难以割舍的情感
囤积症患者对物品有着旁人难以理解的感情,轻则舍不得扔掉用过的老物件、旧东西,重则把扔掉的又从垃圾堆中捡回来,会努力搜寻与物品有关的记忆,很难割舍那份联系。
爱囤东西也可能是老痴
家里堆积东西往往给人懒惰、不喜欢整理收拾物品或不讲卫生的印象。但患囤积症的人,有更深层次的情绪、认知问题。严重囤积物品还可能是老年痴呆的症状之一,或是脑病征兆。
不正常的囤积通常有哪些表现呢?最新版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五版)》新增了囤积症为诊断项目,而不是以往归类在强迫症范畴内。如果有这些特征,家人应尽早带老人来就医:
1. 持续性的丢弃困难,不管东西实际价值如何,都难以分离;
2. 保有物品的需求,觉得有一天会用到,对丢弃感到苦恼;
3. 住所拥挤或凌乱,大量囤积物品,堆积如山;
4. 常常需要家庭成员强制整理;
5. 生活其他重要领域功能减损,囤物的行为已经引起很多困恼,影响到家庭成员关系、社交、职业和环境安全等;
- 宝妈|三个月的宝宝,为何“偏爱”竖抱?抱对了的宝宝更聪明
- 抱抱|奶爸被小情人“小鸡啄米”火了,网友娃好可爱,好想抱抱她爸爸
- 王道斌|这种爸爸最爱的游戏很高危,举高高可能对颅脑、脊髓造成震荡
- 班杜拉|越是“没本事”的妈妈,越爱在3件事上穷计较,影响孩子未来格局
- 列车|爱心接力 孕妇列车上顺利分娩
- 运动能力|妈妈故意拿走宝宝被子,结果萌娃发脾气了,奶凶奶凶的好可爱
- 矫正|宝宝爱吃手是什么原因?如何正确矫正?
- 脾虚|吃一次等于3斤鸡内金,儿科主任,脾虚的娃若爱吃,脾胃会很高兴
- 紧身裤|研究发现:女性卵子对某些男性小蝌蚪更为偏爱,怀孕几率更高
- 儿科医生|一到冬天,孩子就爱生病,儿科医生:做好这10件事,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