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惠普 笔记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双十一付尾款的第一天凌晨 , 小妹的姐妹群还在不断弹出消息 , 大家都在分享自己薅到的绝佳羊毛 。
身处数据世界的我们 , 像在玩一场想要留住金钱和时间的鱿鱼游戏:
下单洗发水 , 平台会精准推荐配套绑定的护发素优惠套餐 , 剁完手才恍然发现银行卡余额已经在紧急呼救;
明星和网红在舆论中变得立场不明 , 五花八门的榜单排名和热度评分 , 将他们变为数字量化的商品;
大数据推送把人留在各种各样的APP里 , 我们不断下滑和翻页 , 抬头已然深夜 。
数据纷繁 , 也有人想逃离 , 最近就有这样一群年轻人 , 凑成了一场清奇的“不单身音乐派对”——
11.1日前夕 , B站的上一场音乐直播 , 没有主持人cue流程 , 熟悉的乐队和“不正经”的脱口秀演员 , 像是凑成了一场私人派对 , 抛却双十一节点营销的气氛和无处不在的压力 , 让人回归纯粹的快乐 。
在越来越容易被困在算法的当下 , 这场意料之外的派对 , 让小妹滋生出短暂的逃离感 。
这场“不单身派对” , 就像一个反数据的实验 , 让人在收获温暖与陪伴的同时 , 也开始深思 , 我们是如何被数据捆绑?
1.
当三维的生活 , 归类为扁平的标签
互联网时代 , 如果想要快速了解一个人 , 怎样最高效便捷?
日剧《人生删除事务所》主角祐太郎给出了一个答案:用搜索引擎就够了 。
社交网络背后关联着亲友 , 网络ID与生日和性别挂钩 。
进一步深挖 , 可以从相关信息里找出毕业院校和大学参加过的社团 。
最后 , 通过各种各样的搜索记录、邮箱、密码里的暗语 , 拼凑出更多细节 。
《人生删除事务所》
这些看起来“让别人知道也无所谓”的信息 , 最终指向一个人的所有秘密 。
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各种蛛丝马迹 , 被录入归类进不同的数据库里 。
女性、一线城市、未婚……如果被打上诸如此类的标签 , 下一秒App就会推送“单身女孩租房必备的十样神器”和“28岁被爸妈催婚怎么办” 。
只要和朋友聊过某款产品 , 连续三天都会在购物平台首页重复出现 。
各种广告如同拥有读心术般 , 总是能捕捉到我们的喜好 。
过去是“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 , 现在是“当代女性的心思 , 算法都知道 。 ”
这些数据如同空气般无形地提供便捷:观众能快速知道最火的新产品、外卖送达时间可以精确到分钟、种草帖子越来越完美契合喜好……
最后我们的特征变成计算机里的数据库 , 以供分析
多年前 , 奈飞曾在《纸牌屋》播出之后 , 提出“利用大数据指导拍片、制作以及营销”的概念 。
这套逻辑很快应验在国产剧的内容里:哪类内容能迅速圈住某个群体;45分钟的剧集里需要分布几个“糖点”;演员则用榜单或者热度分数 , 来证明其有资格出演评级为S的影视项目 。
购物软件也同理 , 或许我妈都不知道我更爱吃青椒肉丝还是红烧牛肉 , 但外卖平台知道 。
商家在数据里寻找最优解 , 我们也在智能化的推荐之下被裹挟并享受其中 。
2.
越来越丰富 , 也越来越无聊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里提出一个“信息茧房”的概念 。
人们总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关注的领域 , 久而久之 , 就会让自己陷入某些特定的信息中 , 这些信息如同蚕茧般将人包裹其中 , 令人看不见其他信息 。
举例来说 , 如果你总是点进美食内容 , 算法会猜测你是不是偏爱此领域 。 大数据会增加对这类内容的推荐 , 同时减少你可能不感兴趣的其他内容 。 久而久之 , 你看到的只剩下美食相关了 。
【惠普|不花钱过双十一,我却爽了两小时】
稿源:(动漫龙珠二次元)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1039421062021.html
标题:惠普|不花钱过双十一,我却爽了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