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都在说要保护传统手艺,难道不应该让这些落后的东西去直面时代的淘汰( 四 )


究其商业本质,还是在物质愈发泛滥的今天,其稀缺性得到了保证,物以稀为贵。
抛开商业层面的考量,当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保证后,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多了起来,传统手艺就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这部分的责任。
题目说,难道不应该让这些落后的东西去直面时代的淘汰?
这句话我们有两重考量:
其一是真正落后的东西很多已经濒临淘汰的境地,
比如越来越少的农民纯靠锄头耕种,
比如以前人们会穿的草鞋、粗麻衣服,
这些确实没什么卵用的东西,我们顶多若干年后在博物馆里留存一下,所以没见官方哪个项目是要保证有多少农民”锄禾日当午“的。
其二是纵使被时代淘汰,有些人事物,也不应该在时代里消失,
比如旧时在天桥下演绝活的杂技艺人,
比如已经没有多少人知晓的“香道文化”(不是美食的香气上香的那个香),
比如一些费事费力、难以量产的美食……
他们的意义远比商业价值本身庞大,他们能持续地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这是一种人文文化脉络上的传承。
这几年有一个挺热的词,叫寻根。
想知道应该往哪里去,就要明白我们究竟从哪里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
那些传统手艺,凝聚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至今传承不断的锚点。
所以哪怕航船超重,我们也不能轻易丢下。

■网友的回复
手工皮包可以让市场上增加几万的流动资金,只需要一份皮包原料。
工业化皮草可能要几百个包,才能创造几千的流动资金。
为了解决这个几百个包的需求问题,商人还要花几千块去替用户创造没有的需求……
谁是落后产能你整明白了吗…

■网友的回复
保护传统手艺指的是留几个手艺人把这些东西搞成一个艺术品传承下去,而不是指望土布能打败洋布。


■网友的回复
我不愿局限在手工艺层面,可能会偏题很多。
看到这个题目我有点伤感,这种伤感便是:我们已经慢慢认同了工业化的逻辑,并逐渐成为这种逻辑的教徒。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自杀的那位研究生,他遗书中那句:“因为数据延毕丢人,几百万个研究生,不缺我一个废物。”看得我头皮发麻。
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人的教育往往也是趋向工业化的,我们接受精细化职业教育,实现劳动雇佣关系,成为产业链的一环,到中年或老年我们也成为了落后产能,然后被淘汰,退休赋闲。
这本身没什么,我并不反对工业化。但我忧虑的是工业化逻辑让很多人自觉的将自己标定为“工业产品”,并将自己这个“工业产品”所兑换的价值作为人生的全部价值。于是,当我这个“工业品”不符合出厂要求,不能实现社会交易的时候,我便是“残次品”,我应该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