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李佳琦 压力测试 销售额 淘宝 流量 电商 双11 淘宝商城 大促
紫财经合伙人沈浪:
特斯拉市值突破万亿美元,跟新能源汽车关系不大。在前几年动辄雾霾锁城的背景下,电动汽车的出现确实在一定程度缓解了都市的压力,受到各地的支持,但从全局看,电动汽车并没有降低污染、减少碳排放,只是将污染、碳排放前置了,换句话说,大城市因燃油车造成的污染少了,电厂所在地的污染多了,毕竟电动汽车用的电最终还是来自火电。
特斯拉的火爆与其说是新能源市场井喷所致,不如说其代表了下一代互联网超级入口概念。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催生了PC、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将是未来十年的移动入口。
不过,投资者把特斯拉等同于下一代超级入口是危险的。电动汽车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产物,强大如特斯拉也不能代表明天,汽车的未来是使用清洁能源的智能汽车,比如,氢能就是可能之一,燃烧氢气,唯一的排放就是水。如果说特斯拉泡沫会破裂,我相信!但我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仰不会改变。
知乎作者钟光君:
硬件公司的加入,无论是对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都是很大的威胁。因为这些企业在供应链比较复杂且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进行了多年的厮杀,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经验。如果能够适应新能源汽车的特殊市场环境,拼杀起来是比较容易的。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各家硬件厂商都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苹果的产品、供应链,华为的品牌、研发和营销,小米的战略、投融资、创新,OPPO/vivo 的用户教育和线下渠道。
回头再说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司进入硬件领域是比较难的,从之前的智能音箱就可以看出来。或者可以简单地去看财务报表,互联网都是“高毛利”,硬件都是“辛苦钱”。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互联网公司在硬件领域容易出现决策的犹疑、经验复用的失效。目前在我的认知中,真正做出现象级硬件产品的互联网公司只有亚马逊,分别做出了 kindle 阅读器和 Alexa 智能音箱。但亚马逊本来就是一家强调在低毛利领域生存的互联网公司。
冷记忆主笔王怀谷:
今年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0%,到2025年会达到50%,所以目前各行各业的企业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抢夺战场,目的是为了争抢下一代智能出行生活方式的入口。汽车行业的集聚效应可能没有向手机行业那么集中。可能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新科技企业都能在新能源市场活的很好,但能成为向丰田大众那样的汽车巨头,必须是有足够的研发实力与尊重用户体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铑财编辑于盛梅:
特斯拉突破万亿美元可能只是一个趋势崛起的起点。新能源的“天时”效应愈加强烈,这也体现在传统汽车厂商积极转型、互联网大厂们纷纷跨界都印证了其热度之大。 但产业角度的玩家众多,有虚火,也有真金。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用造车的手段来解决。
从造车的三股势力而言,初心角度即可辨识出其未来发展走向。比如以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往往拥有横空出世的想象力,较早入场也较早起到引领作用;而传统车企如比亚迪、五菱等,要面临的则是“软件”系统的协同,容易陷入到既有燃油车思路的限制与束缚。互联网大厂的跨界则是从系统开始,往往入局较晚,呈现“追风”之势。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不能占据领先优势,互联网大厂有天然的超级用户流量优势、软件研发优势、充沛现金流优势,这是后发新势力所望尘莫及的。当然挑战也同在,比如硬件方面的整合、从0到1跨界的艰难。
综合而言,三大势力各有千秋。而哪种模式能脱颖而出,最后还是要看消费端的用户体验。尤其是在巅峰出行模式的新能源领域。换言之,只有真正拥有雄厚技术实力、做到用户思维、在交付服务售后全流程获得用户肯定的新能源品牌,才能笑到最后。
行业观察者维与唯:
在传统汽车产业链中,整车厂需掌握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等核心技术,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车企逐渐分离,整车厂可以外采电池、电控和电机,降低了整车厂的进入门槛。小米的软件化是优势,但并不看好集成,(小米会最像特斯拉),百度基于AI大数据,在做不断试点和底层开放(更偏向于苹果、谷歌);比亚迪印象观念中还是只有电池优级,其它暂无,五菱的营销最深入人心的,既是: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制造什么,是品牌形象升级更是拉满了全民民族荣誉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五菱深抓痛点,全网营销,利用子车产品线优势,也推出了多款爆款车。
稿源:(钛媒体APP)
【傻大方】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2Y354632021.html
标题: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市值首破万亿,新能源汽车的火还能烧多久?|钛度热评( 二 )